黄疸(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内科学》(田德禄,蔡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病史及发病特点:
急性起病,发病前可有诱因(如不洁饮食、劳累、饮酒等)。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纳呆腹胀,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倦怠乏力。
次要症状:口干,口苦,恶心,厌油,呕吐,头身困重,脘腹痞满,胁肋疼痛。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并结合起病、诱因、肝功能检查等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年修订)。
主要标准:
(1)病史:既往无肝炎病史,急性起病。近期有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密切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血液、粪便等),或半年内有输注血制品史或消毒不严格的注射、手术史。
(2)主要症状:病初可有发热,随即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尿黄等症状,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有无精神改变、头晕、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症状。
(3)主要体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脏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
(4)辅助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升高;病毒学检测:指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阳性。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脘腹痞满,乏力,或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2.湿阻脾胃证:恶心厌油,呕吐不止,纳呆腹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或身目发黄,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濡。
3.肝郁气滞证:胁肋胀满或者胀痛,偏于右胁,胸部满闷,精神抑郁,时时太息,或烦躁易怒,恶心纳呆,厌食油腻,咽中如有物梗阻,经行乳房胀痛,或者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4.肝郁脾虚证:胁肋隐痛,乏力,纳差,脘腹胀满,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泄,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当归、生地、柴胡、茵陈等。
经验方药:
①肝瘟汤加减。药物组成:茵陈15〜30g,苍术15〜30g,龙胆草6〜12g,升麻15g,车前草15g,半夏曲15g,金钱草30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桃红化浊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6g,香薷10g,佩兰15g,藿香10g,茵陈15g,茯苓15g,炒薏仁15g,青皮10g,郁金10g,白茅根15g,板蓝根15g,金钱草30g等。(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2.湿阻脾胃证
治法:醒脾除湿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藿香、黄芩、杏仁、橘红、生薏苡仁、白蔻仁、荷叶、苏梗、苏叶等。
经验方药:
①肝瘟汤加减。药物组成:茵陈15g,苍术30〜45g,龙胆草6g,升麻15g,车前草15g,半夏曲15g,炒白术15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茵陈四苓散加减。药物组成:茵陈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生薏苡仁15g,白蔻仁15g(后下),砂仁8g(后下),鸡内金15g等。(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制香附、枳壳、郁金、白术、茯苓、白芍、炙甘草等。
经验方药:
①肝痹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2g,枳壳12g,赤芍15g,白芍15g,生甘草9g,升麻15g,土茯苓15g,川芎15g,半夏曲15g,厚朴10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疏肝理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5g,炒白芍15g,枳实10g,炙甘草6g,丹参15g,香橼12g,青皮10g,郁金10g,川芎15g,麸炒苍术15g,焦栀子10g,焦神曲15g等。(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4.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半夏、焦三仙等。
经验方药:
①肝痹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2g,枳壳12g,赤芍15g,白芍15g,生甘草9g,升麻15g,土茯苓15g,川芎15g,炒白术15g,防风10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0g,枳实10g,炒白芍10g,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木香10g,砂仁8g(后下)。(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辨证论治同时应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时)、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人)等不同特点来进行选择用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穴位注射: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肝俞、阳陵泉穴位注射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2)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应用中药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目的,使得肝炎得到治疗。
(3)特色中药制剂直肠滴入治疗:黄疸明显、腹胀便秘者应用特色中药制剂直肠滴入治疗。
(4)中药熏洗疗法:应用中药通过对足部的熏洗、浸泡,将药物透过皮肤、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穴络,从而达到活血通络、清热利湿的目的。
(三)西药治疗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年修订)。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病原,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可酌情应用保肝利胆药物,如甘草酸类制剂、S-腺苷蛋氨酸等。各型肝炎病人有明显食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除休息及营养外,可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若出现病情转重,应及时按重型肝炎处理。
(四)护理调摄要点
1.情志调护:针对患者存在的恐惧紧张、忧虑悲观、怀疑过敏和急躁不安的不良情志,因势利导,改善患者情绪,解除顾虑和烦恼,增强患者战胜病疾的信心。
2.生活调护:注意起居有时、寒温适度、劳逸得当、生活有节。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待黄疸减轻,肝功能好转时,逐步开始轻度活动,但以不疲劳为原则。
3.饮食调护:忌饮酒,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多吃水果,少食多餐,食勿过饱,餐次餐量分配为早、午多食,晚饭少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 肝功能:通过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评价肝功能的改善情况。
治愈:肝功能正常。
显效:谷丙转氨酶<80 iu/l, 总胆红素较基线下降70% 或总胆红素<51.3μmol/l。
有效: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有所下降。
无效: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内容
1. 对主要症状进行动态观察,记录主要症状改善和消失的情况。
2. 每周复查肝功能,评价肝功能改善情况
四、病案分析
李某,男,43岁。
主诉:乏力、纳差、小便黄6天,身、目发黄4天。
现病史:患者6天前大量饮酒后出现发热、恶寒,伴乏力、纳差、小便黄,测体温37.4℃,在外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偏低,余正常。尿常规:URO+3。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汉坦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均阴性。给予“奥司他韦颗粒”口服,“泮托拉唑”、“维生素B6、维生素C、氧化钾”静脉滴注。4天前出现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外院查肝功示胆红素、转氨酶明显升高。腹部B超:脾大。用药2天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
刻下症见:身目尿黄,纳差,胃胀,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无发热,无腹胀腹痛,夜休可,大便量少,1次/日。
既往史:对青霉素、黄连素过敏,其它无特殊。
查体: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
118/78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 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上界位于右侧第五肋间,肋下未及,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双肾区叩击痛(-), 墨菲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红稍紫,苔黄厚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
肝功:TBIL 170.3umol/L,DBIL 131.6umol/L,IBIL 38.7umol/L,ALT 1626U/L,AST 1163U/L,AKP 160U/L,GGT 147U/L,A/G=41.5/24.8。
上腹部CT:胆囊壁增厚,密度增高,建议进一步检查;副脾。
抗-HEV-IgG阳性(+)。
乙肝六项:乙肝表面抗体(+),余(-)。
丙型肝炎抗体、甲型肝炎抗体测定:均(-)。
肝抗原谱系列:(-)。
(以上2019.5.10 本院)
中医诊断:黄疸(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戊型肝炎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桃红化浊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6g 藿香10g 佩兰15g
茵陈15g 茯苓15g 炒薏苡仁15g 青皮10g
郁金10g 白茅根15g 板蓝根15g 金钱草30g
3付,水煎300ml, 分早晚温服,日一剂。
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使用科室协定方导液2号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2.特色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科室自拟方通腹泻热灌肠液直肠滴入治疗以通腑泻热、凉血散瘀。
西药可给予甘草酸二铵以保肝,维生素C以营养支持等。
牵头人:郝建梅(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主要完成人:
吴文平(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吕文哲(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杨震教授治疗黄疸(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内科学》(田德禄,蔡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病史及发病特点:
急性起病,发病前可有诱因(如不洁饮食、劳累、饮酒等)。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纳呆腹胀,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倦怠乏力。
次要症状:口干,口苦,恶心,厌油,呕吐,头身困重,脘腹痞满,胁肋疼痛。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并结合起病、诱因、肝功能检查等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年修订)。
主要标准:
(1)病史:既往无肝炎病史,急性起病。近期有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密切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血液、粪便等),或半年内有输注血制品史或消毒不严格的注射、手术史。
(2)主要症状:病初可有发热,随即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尿黄等症状,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有无精神改变、头晕、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症状。
(3)主要体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脏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
(4)辅助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升高;病毒学检测:指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阳性。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脘腹痞满,乏力,或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2.湿阻脾胃证:恶心厌油,呕吐不止,纳呆腹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或身目发黄,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濡。
3.肝郁气滞证:胁肋胀满或者胀痛,偏于右胁,胸部满闷,精神抑郁,时时太息,或烦躁易怒,恶心纳呆,厌食油腻,咽中如有物梗阻,经行乳房胀痛,或者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4.肝郁脾虚证:胁肋隐痛,乏力,纳差,脘腹胀满,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泄,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当归、生地、柴胡、茵陈等。
经验方药:
①肝瘟汤加减。药物组成:茵陈15〜30g,苍术15〜30g,龙胆草6〜12g,升麻15g,车前草15g,半夏曲15g,金钱草30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桃红化浊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6g,香薷10g,佩兰15g,藿香10g,茵陈15g,茯苓15g,炒薏仁15g,青皮10g,郁金10g,白茅根15g,板蓝根15g,金钱草30g等。(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2.湿阻脾胃证
治法:醒脾除湿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藿香、黄芩、杏仁、橘红、生薏苡仁、白蔻仁、荷叶、苏梗、苏叶等。
经验方药:
①肝瘟汤加减。药物组成:茵陈15g,苍术30〜45g,龙胆草6g,升麻15g,车前草15g,半夏曲15g,炒白术15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茵陈四苓散加减。药物组成:茵陈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生薏苡仁15g,白蔻仁15g(后下),砂仁8g(后下),鸡内金15g等。(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制香附、枳壳、郁金、白术、茯苓、白芍、炙甘草等。
经验方药:
①肝痹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2g,枳壳12g,赤芍15g,白芍15g,生甘草9g,升麻15g,土茯苓15g,川芎15g,半夏曲15g,厚朴10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疏肝理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5g,炒白芍15g,枳实10g,炙甘草6g,丹参15g,香橼12g,青皮10g,郁金10g,川芎15g,麸炒苍术15g,焦栀子10g,焦神曲15g等。(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4.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半夏、焦三仙等。
经验方药:
①肝痹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2g,枳壳12g,赤芍15g,白芍15g,生甘草9g,升麻15g,土茯苓15g,川芎15g,炒白术15g,防风10g等。(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方)
②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醋柴胡10g,枳实10g,炒白芍10g,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木香10g,砂仁8g(后下)。(杨震主任医师经验方)
辨证论治同时应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时)、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人)等不同特点来进行选择用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穴位注射: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肝俞、阳陵泉穴位注射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2)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应用中药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目的,使得肝炎得到治疗。
(3)特色中药制剂直肠滴入治疗:黄疸明显、腹胀便秘者应用特色中药制剂直肠滴入治疗。
(4)中药熏洗疗法:应用中药通过对足部的熏洗、浸泡,将药物透过皮肤、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穴络,从而达到活血通络、清热利湿的目的。
(三)西药治疗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年修订)。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是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病原,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可酌情应用保肝利胆药物,如甘草酸类制剂、S-腺苷蛋氨酸等。各型肝炎病人有明显食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除休息及营养外,可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若出现病情转重,应及时按重型肝炎处理。
(四)护理调摄要点
1.情志调护:针对患者存在的恐惧紧张、忧虑悲观、怀疑过敏和急躁不安的不良情志,因势利导,改善患者情绪,解除顾虑和烦恼,增强患者战胜病疾的信心。
2.生活调护:注意起居有时、寒温适度、劳逸得当、生活有节。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待黄疸减轻,肝功能好转时,逐步开始轻度活动,但以不疲劳为原则。
3.饮食调护:忌饮酒,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多吃水果,少食多餐,食勿过饱,餐次餐量分配为早、午多食,晚饭少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 肝功能:通过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评价肝功能的改善情况。
治愈:肝功能正常。
显效:谷丙转氨酶<80 iu/l, 总胆红素较基线下降70% 或总胆红素<51 .3μmol/L。
有效: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有所下降。
无效: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内容
1. 对主要症状进行动态观察,记录主要症状改善和消失的情况。
2. 每周复查肝功能,评价肝功能改善情况
四、病案分析
李某,男,43岁。
主诉:乏力、纳差、小便黄6天,身、目发黄4天。
现病史:患者6天前大量饮酒后出现发热、恶寒,伴乏力、纳差、小便黄,测体温37.4℃,在外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偏低,余正常。尿常规:URO+3。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汉坦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均阴性。给予“奥司他韦颗粒”口服,“泮托拉唑”、“维生素B6、维生素C、氧化钾”静脉滴注。4天前出现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外院查肝功示胆红素、转氨酶明显升高。腹部B超:脾大。用药2天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
刻下症见:身目尿黄,纳差,胃胀,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无发热,无腹胀腹痛,夜休可,大便量少,1次/日。
既往史:对青霉素、黄连素过敏,其它无特殊。
查体: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
118/78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 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上界位于右侧第五肋间,肋下未及,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双肾区叩击痛(-), 墨菲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红稍紫,苔黄厚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
肝功:TBIL 170.3umol/L,DBIL 131.6umol/L,IBIL 38.7umol/L,ALT 1626U/L,AST 1163U/L,AKP 160U/L,GGT 147U/L,A/G=41.5/24.8。
上腹部CT:胆囊壁增厚,密度增高,建议进一步检查;副脾。
抗-HEV-IgG阳性(+)。
乙肝六项:乙肝表面抗体(+),余(-)。
丙型肝炎抗体、甲型肝炎抗体测定:均(-)。
肝抗原谱系列:(-)。
(以上2019.5.10 本院)
中医诊断:黄疸(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戊型肝炎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桃红化浊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6g 藿香10g 佩兰15g
茵陈15g 茯苓15g 炒薏苡仁15g 青皮10g
郁金10g 白茅根15g 板蓝根15g 金钱草30g
3付,水煎300ml, 分早晚温服,日一剂。
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使用科室协定方导液2号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2.特色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科室自拟方通腹泻热灌肠液直肠滴入治疗以通腑泻热、凉血散瘀。
西药可给予甘草酸二铵以保肝,维生素C以营养支持等。
牵头人:郝建梅(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主要完成人:
吴文平(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吕文哲(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