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1-07-27 本文来源:郝建梅工作室

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理论依据

肝硬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大约75%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肝腹水,其中5%-10%为难治性腹水。

肝腹水归属于中医“鼓胀”范畴。臌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篇》:“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并对鼓胀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作了介绍。同时在《内经·腹中论》指出:“治之以鸡矢醴”。《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有五水论述,肝、肾、脾三水都有腹部胀大的症状,在病机上已认识到臌胀病和肝、脾、肾三脏的功能障碍有关。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放腹水治疗鼓胀的方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水症候》认为本病是由于“腹内有结块坚强,在两胁间胀满”。同时对“蛊”症系水毒引起,即蛊毒之意,认识到时水中有虫引起。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对鼓胀的病理过程及治法有精辟的认识。张景岳在病因方面,明确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臌”,并指出“治胀当辨虚实”。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到面部红点、红纹、蟹爪纹等外部体征,和鼓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血胀可出现“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的症状。《医宗金鉴》认为“腹胀身热,阳盛胀也。若吐、衄、泄血则亡阴矣”。说明鼓胀可出现神志异常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鼓胀病因复杂,历代医家认为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感染血吸虫、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于腹内而成。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为肝郁脾肾气阴(血)虚,气、血、水互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四肢消瘦,腹色苍黄,甚至出现胸水而致心悸、胸闷、不能平卧,动则咳嗽、气喘等;晚期可出现下肢浮肿,甚则呕血、昏迷等。舌暗红或暗紫,苔薄白或薄腻,脉多细滑或弦细。

二、方案具体内容

(一)诊断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鼓胀是指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部分(2005年)。

1)临床诊断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可有明显的乏力、身困、食欲减退、腹胀、尿少等症状,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以腹水为主要体征,可有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等。

2)影像学诊断

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2.证侯诊断

①气滞湿阻证:面色萎黄,纳差,嗳气,脘腹胀满,两胁下胀痛,小便短少, 或见青筋暴露,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

②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③寒湿困脾证:面色晦暗,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脉缓,舌苔白腻。

④气阴两虚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乏困易外感,面色晦滞,口唇紫,口燥心烦,鼻衄、齿衄,五心烦热,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⑤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朝宽暮急,脘闷纳呆,神疲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或白光白,舌胖淡或带紫,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辨治思路

本病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之亏虚,邪实为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水湿内停。正虚临床可有脾虚、肝肾两虚、脾肾两虚、气阴两虚等不同情况。因而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固本,化瘀软坚,利水渗湿”。其中扶正固本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据各个病例不同的虚损情况,施以不同的补法;化瘀软坚和利水渗湿应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时期,灵活掌握。要“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切忌一味攻伐,导致正气不支,邪恋不去,而出现危候,也不能只顾扶正,而不祛邪,使患者症状迟迟不能缓解。在治疗中,应始终“法随证变”,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杨震主任医师要求在辨证中注意以下三个要点:1)辨起病的缓急:在一月内不断进展,多为阳证、实证;迁延数月,多属阴、属虚。2)辨病的虚实:①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②从年龄、体质、神色来判断。3)辨气结、血瘀、水裹的主次。治疗原则:初期多属实证,可用行气、补水、消瘀化积等法以消其胀。晚期多为虚证,宜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法以培其本。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①气滞湿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化湿利水

方药:疏肝五皮饮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茯苓皮15g、甘草6g、丹参15g、香橼15g、大腹皮15g、青皮10g、郁金10g、桑白皮15g大枣18g、陈皮10g、生姜皮10g、醋鳖甲先煎15g。

     ②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利水。

方药:桃红化浊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郁金10g、佩兰15g、炒薏苡仁15g、藿香10g、茵陈15g、茯苓15g、板蓝根15g、青皮10g、白茅根30g、猪苓15g、泽泻15g、鸡内金15g、金钱草15g、泽兰叶30g、制鳖甲先煎15g、车前子包煎30g、路路通15g、葶苈子包煎15g。

    ③寒湿困脾证

治法:温运脾阳,健脾行水

方药:实脾饮合五皮饮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6g、木瓜10g、木香10g、草蔻10g、干姜8g、制附片先煎8g、茯苓皮15g、大腹皮15g、桑白皮15g、厚朴10g、生姜皮10g、制鳖甲先煎15g。

    ④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利水

方药:三甲复脉汤合猪苓汤加减(甲苓饮)。药物组成:制鳖甲先煎15g、龟板先煎10g、生牡蛎先煎10g、白芍10g、麦冬15g、生地15g、阿胶烊化10g、鸡内金15g、火麻仁10g、炙甘草6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生黄芪15g。

⑤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桂附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g、制附片先煎8g、仙茅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0g、当归12g、猪苓15g、茯苓15g、盐泽泻15g、炒白术15g、制鳖甲先煎15g。

   3.辨证选择院内中药制剂及中成药

①调理肝脾类:和肝理脾丸等

②调补气血类:黄芪当归口服液、生脉制剂、黄芪制剂等。

③调补肝肾类:健肝口服液、肝毒清浓缩丸等。

④利胆退黄类:消石片、清开灵制剂、茵栀黄制剂等。

⑤活血软坚类:丹参制剂、大黄蛰虫丸、扶正化瘀胶囊、鳖甲煎丸等。

4.其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等。同时,应针对病原学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杀虫、戒酒、解毒等。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是根据临床证候的改善情况、肝功、B超、病毒定量等相关检查结果,参照1988年制定的《抗肝炎药物疗效综合评价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①显效:腹水及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②有效:腹水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生活质量改善。

③无效: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及肝功无改善甚至恶化。

2.评价方法

采用中医症状评分表、SAQ生存质量表、SF-36生存质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进行治疗前后的得分比较,分析其差异的统计学及临床意义。





上一条:黄疸(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