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国际疾病认识分类中一种组织病理学病名,是多种病因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基础。此病的不同阶段,可见于“胁痛”“黄疸”“积聚”“鼓 胀”等不同中医病证之中,其总的中医病名似应属“肝痹”范畴。《黄帝内经》中有二十多篇论述痹病,不同部位的痹症,病名多达十余种,如 : “五脏痹”“六腑痹”“皮肉筋骨痹”“周痹”等痹证。秦伯未指出 ,“(痹证)总的看包括两种 : 一种指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 另一种指脏腑机能障碍。近来大多注意到前面一种,而忽视了后面一种。实际上前一种多因“风寒湿”引起,后一种多属于“血凝不流”。如《素问·痹论》曰 :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所以 脏腑的痹证病位在血脉,主要病机应为“血凝而不流”。张仲景发展了《内经》痹病学说,他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指出黄疸病的“痹”证是“痹非中风”的“痹”,其之所以发黄实因“瘀热以行”而导致。由于纤维化和痹证都可以引起全身性改变,均可波及脏腑,其病理发展过程也类似,故“肝纤维化”似应属于中医“肝痹”范畴。
【辨治思路】
本病病因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与正气不足,即《内经》所谓“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病机为湿、热、毒、瘀、虚的病理进展过程;病位在肝,涉及脾 肾。本病基本病机特点为肝络瘀阻,病性属虚实夹杂。治疗以通络为大法,根据病情的发展及病邪的不断深入,通络之法有 行气通络、活血通络、补虚通络、利水通络等,临床当灵活变通。治疗时注意 补虚不碍邪,攻邪不伤正。
【分型辨治】 临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治疗,临床辨证分为五型,辨病则在经验方基础上,选用具有靶向性中药以提高疗效,具体如下:
(1)肝郁脾虚型 症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脘腹 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不实或溏泻。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或细弦。治法:疏肝健脾,理气通络。
方药:自拟和肝通络汤加减
柴胡、白芍、枳实、鸡内金、茯苓、白蔻仁各10g,砂仁 6g(后下),炒苡仁 15g,茜草、炙鳖甲(先煎)、 桃仁各 12g,大枣 3 枚
适用于肝脾不和、肝纤维化S0-S1 期。肝功能可有轻度异 常或大致正常,乙肝病毒多为小三阳或乙肝病毒轻度复制,B 超肝脾大致正常,肝纤维化检测大致正常。
(2)肝胆湿热型 症见口干苦或口臭,胁胀或痛,纳呆,胃脘胀闷,倦怠乏力,身目尿黄, 大便黏滞秽臭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自拟桃红化浊汤加减
桃仁、香薷、藿香各10g,红花 5g,佩兰叶、茵 陈、白茅根、板蓝根、炒苡仁、茯苓、金钱草各 15g,青皮、郁金、鸡内金、炙 鳖甲( 先煎)各 12g。
适用于肝纤维化S1 期:汇管区纤维化扩大,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肝功能检查有炎症活动,ALT、AST、TBIL 可有轻度升高,肝脏可有轻度肿大, 肝纤维化检测可有轻度异常,PC Ⅲ和 CG 可见升高。
(3)气滞血瘀型 症见胁下疼痛明显,时作时止,胁下或可触及癥积,面色黯滞,情绪烦躁,手掌殷红,面部或胸颈部有红缕赤痕,舌质淡或紫滞,舌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自拟疏肝化瘀汤。
柴胡、白芍、枳实、青皮、香橼各10g,甘草 6g,郁金、丹参、炙鳖甲(先煎)、 鸡内金、海螵蛸各 12g,茜草 15g,大枣 3 枚
适用于胁痛肝脾肿大、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异常者有效。其肝纤维化检测多见PC Ⅲ、Ⅳ -C 升高,肝纤维化分期 S2: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
(4)气阴两虚型 症见右胁隐痛,精神疲惫,手足心热,或潮热,形体羸瘦,面部红缕如丝, 手掌红。舌质淡红,或舌体瘦红,舌苔少,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通络。
方药:自拟三才化纤汤。
天冬、生地黄、党参、地龙、炙鳖甲(先煎)、海螵蛸各12g,桃仁 10g,茜 草、鸡内金、桑椹、黄芪各 15g,大枣 3 枚
本证为气滞血瘀证的进一步发展,病久体弱,肝伤较重。肝纤维化检测可见HA、PC Ⅲ、Ⅳ -C、LN 均有中度异常,肝纤维化分期可为S3期:肝纤维化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少数患者也可见早期硬化表现。
(5)肝肾阴虚型 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失眠多梦,两目干涩。或鼻衄、齿衄。或腹大青筋,少尿。舌质暗红或现青紫 斑,舌苔少津,脉弦细数或尺弱、涩、革。
治法:柔肝滋肾,软坚利水通络。
方药:自拟甲苓饮加减。
生地黄、茯苓、猪苓、泽泻、生牡蛎(先煎)、茜草各15g,白芍、麦冬、阿 胶(烊化)、火麻仁、龟板(先煎)、炙鳖甲(先煎)、海螵蛸各 12g,甘草 6g
适用于慢活肝早期肝硬化或少量腹水形成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此期肝纤维检测为多项重度异常,肝纤维分期为S4 期:早期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