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脂肪肝发病率为25%~30%,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的第一大肝脏疾病。 杨震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 结合古代文献,提出“肝疳”这一病名。肝疳,为五疳之一。病名出自《颅囟 经》。《医学正传》论《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明代龚信《古今医鉴》云:“夫诸疳者,谓肥 甘饮食之所致也。…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 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肝疳又名筋疳、风疳。多由恣食肥甘厚腻,致脾失健运,加之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郁久化热,湿热内蕴,痰浊郁结,气血运行 不畅,形成积滞,日久而成。其特点为胁肋疼痛或不适,或肝区叩痛,脘腹胀满,眼睛涩痒,面色青黄,多汗,下利颇多,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 或弦滑。
【辨治思路】
肝疳之为病多因饮食不节、劳逸适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足等 所致,病理基础多与痰、湿、瘀、热有关,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肾等。针 对痰瘀阻络、肝郁血热这一病机关键,临床治疗注重清肝化瘀法贯穿疾病始终。但临床证型复杂,应根据辨证灵活加减用药。
【分型辨治】
(1)肝经郁热证:胁胀作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化郁。
方药:化肝煎合桑明合剂加减。
丹皮12g 栀子10g 青皮10g 泽泻15g
浙贝15g 白芍15g 菊花10g 夏枯草15g
决明子15g 生山楂 15g 桑叶 10g
(2)脾虚湿盛证:食少腹胀,便溏,身体困重,疲乏嗜睡,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清肝化瘀。
方药:金砂散合桑明合剂加减。
茯苓15g 白蔻仁15g 炒苡仁15g 砂仁8g后下
鸡内金15g 桑叶10g 菊花10g 夏枯草15g
桃仁15g 决明子 15g 生山楂 15g
(3)湿热中阻证:脘腹痞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面目油垢,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芳香化湿,清肝化瘀。
方药:桃红化浊汤加减。
桃仁10g 佩兰15g 藿香10g 茵陈15g
茯苓15g 青皮10g 郁金10g 炒苡仁15g
白茅根15g 决明子 15g 泽泻 15g 鸡内金15g
(4)肝瘀痰结证:胁下痞块,胀痛或刺痛、拒按,舌质紫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
治法:清肝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柴芎二陈汤合桑明合剂加减。
柴胡10g 川芎15g 清半夏10g 陈皮12g
鸡内金15g 鳖甲15g先煎 桑叶10g 茯苓15g
夏枯草15g 决明子15g 生山楂 15g 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