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
发布时间:2021-07-27 本文来源:郝建梅工作室

鼓胀是指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现代研究认为,鼓胀病因复杂,概括为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  病后续发等四个方面。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  饮互结于腹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为肝郁脾肾气阴(血)虚,气、血、水  互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四肢消瘦,腹  色苍黄,甚至出现胸水而致心悸、胸闷,不能平卧,动则咳嗽、气喘等;晚期  可出现下肢浮肿,甚则呕血、昏迷等。舌暗红或暗紫,苔薄白或薄腻,脉多细滑或弦细。

辨治思路

  本病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之亏虚;邪实为  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水湿内停。正虚临床可有脾虚、肝肾两虚、脾肾两虚、气阴两虚等不同情况。因而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固本,化瘀软坚,利水渗  湿”。其中扶正固本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又据各个病例不同的虚损情况,施以不同的补法;化瘀软坚和利水渗湿应  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期,灵活掌握。要“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切 忌一味攻伐,导致正气不支,邪恋不去,而出现危候;也不能只顾扶正,而不祛邪,使患者症状迟迟不能缓解。在治疗中,应始终“法随证变”,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分型辨治

(1) 气滞湿阻证:脘腹胀满,两胁下胀痛,小便短少,或见青筋暴露,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化湿利水。  

方药:疏肝五皮饮。

柴胡、白芍、枳实、茯苓皮、甘草、丹参、香橼、大腹皮、青皮、郁金、桑白皮、大枣、陈皮、生姜皮、炙鳖甲。

(2) 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利水。  

方药:桃红化浊汤加减。

桃仁、郁金、佩兰、炒苡仁、藿香、茵陈、茯苓、板蓝根、青皮、白茅根、猪苓、泽泻、鸡内金、金钱草、泽兰叶、炙鳖甲、车  前子、路路通、葶苈子。

(3) 水湿困脾证: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运脾阳,健脾行水。

方药:实脾饮合五皮饮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术、甘草、木瓜、木香、  草豆蔻、干姜、制附片、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厚朴、生姜皮、炙鳖甲。

(4)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  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四苓化纤汤(化纤汤合四苓散)加减

生黄芪、海螵蛸、地龙、桃仁、茜草、桑椹、鸡内金、炙鳖甲、猪苓、茯苓、泽泻、炒白术等。

(5)气阴两虚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困乏易外感,面色  晦滞,五心烦热,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利水。

方药:三甲复脉汤合猪苓汤(甲苓饮)加减。

炙鳖甲、生龟板、生牡蛎、白芍、麦冬、生地黄、阿胶、鸡内金、麻子仁、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生黄芪。

(6)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神疲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或白,舌胖淡或带紫,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桂附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

桂枝、制附片、仙茅、仙灵脾、巴戟天、  当归、猪苓、茯苓、盐泽泻、炒白术、炙鳖甲。  


下一条:肝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