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邪理论对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IBS-D的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属于广义伏邪,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广义伏邪分为先天伏邪及后天伏邪。
2.1 先天伏邪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依赖肾阳的温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为肾所藏。张景岳云:“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父母精气不足,往往导致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胃通降失调,大肠失司发为泄泻,脾输布无力,气血精微无以化生充养脏腑四肢。王晓辉等[6]研究表明,若近亲患有IBS,本人患病概率将高于其他人。或年老体弱肾阳不足,或房事不节命门虚衰,相火不能温煦脾阳,而致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指出“今肾中阳不足,则命门火衰……即令人洞泄不止”。
2.2 后天伏邪
2.2.1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喜食肥甘厚味或进食过饱,易损伤脾胃,致食滞胃肠,或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伏于体内,胃肠传化失司。《景岳全书·泄泻》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喜食辛辣刺激,导致脾阴不足,日久生湿。对于原本就有湿邪的患者来说,辛辣饮食更易助湿化热,导致湿热下利,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此外食物不耐受也是IBS-D发病的重要因素,不耐受食物会导致机体过度免疫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炎性症状[7]。龚明素等[8]研究也证实,IBS患者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 IgG抗体阳性率较健康者高,并且部分患者有多种食物不耐受的情况。
2.2.2 六淫邪气,损伤脾胃
中医学认为六淫感而未发,或治不得法,或已治愈而未除尽病根者皆为伏邪,如风邪侵袭,兼夹其他时令邪气,如风湿、风寒等皆可导致胃肠疾病。冬伤于寒或夏暑贪凉,寒气未能宣发,寒邪伤及脾阳导致脾虚泄泻,寒邪直中胃肠则腹痛难忍。六淫伏邪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肠传导失司,泄泻迁延难愈。《症因脉治·内伤泄泻》中记载:“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用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临床发现,IBS-D患者既往有感染性肠炎病史,研究表明约25%的IBS患者既往因肠道感染而诱发IBS,为感染性IBS[7],而使用抗生素则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环境平衡,增加IBS-D发病的风险[9]。
2.2.3 情志不调,损伤脾胃
黄教授认为情志(怒、喜、思、悲、恐)亦是常见伏邪。首先肝胆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有赖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的功能,肝失条达,横逆乘脾犯胃,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异常,导致大便完谷不化。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不良情绪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载:“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素问》载“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气机不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紊乱,水谷精微运化失常,不能濡养五脏,进而产生诸多病理因素,最终发为泄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喜则散……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可见七情过伤会导致泄泻。目前IBS专家共识也指出本病与肠-脑轴异常密切相关[10]。魏瑾瑶等[11]也发现IBS患者心理困扰明显高于普通人,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躁狂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