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1-07-27 本文来源:郝建梅工作室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 (或) 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附:病情分度标准: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1):

(1)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目轻度异常者;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脉高压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测中有1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表1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正常3倍

>正常3倍

>正常10倍

胆红素(umol/l)

≤正常2倍

>正常2~5倍

>正常5倍

白蛋白(g/l)

≥35

<34~>33

≤32

A/G

≥1.4

<1.4~>1.0

≤1.0

电泳球蛋白(%)

≤21

>21~<25

≥26

PTA(%)

>70

70~61

<60~>40

CHE(U/L)

>5400

≤5400~>4500

<4500

(2)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中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5.脾肾阳虚证:食少便溏或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或阳痿早泄或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6.瘀血阻络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①传统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虎杖射干连翘等。

②杨震经验方:桃红化浊汤加味。桃仁、红花、香薷、佩兰、藿香、茵陈、茯苓、炒薏仁、青皮、郁金、白茅根、板蓝根等。

2.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

①传统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苏梗八月札等。

②杨震经验方:疏肝理气汤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丹参、香橼、青皮、郁金、川芎、苍术、栀子、神曲等。

3.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

①传统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

②黄保中经验方:肝痹汤加味。炒柴胡枳壳芍、白芍生甘草、升麻、土茯苓川芎、苍术、炒白术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

①传统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等。

②常占杰经验方:滋木丹加味。龟板、黄精、山萸肉、牡丹皮、山豆根、炒山药、炒薏苡仁、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牛膝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

①传统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党参、白术、制附子、炙桂枝、菟丝子,肉苁蓉、干姜等。

②杨震经验方:桂附二仙汤加减。制附子、桂枝、仙灵脾、巴戟天、仙茅、炒白术、干姜、甘草、当归、茯苓、石楠叶、砂仁等。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

①传统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鳖甲等。

②黄保中经验方:肝积汤加味。麸枳壳、炒白术、赤芍、白芍、川牛膝、怀牛膝、丹参、川芎、炙鳖甲、车前草、鸡血藤等。

7.名老中医特色辨治经验

(1)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

黄保中主任医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多由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乘虚而入内伏肝脏而成。病机为湿热内伏,肝经郁热。临床以神色不变,形体不衰,症状不著,肝脾不大,肝功基本正常,病毒标志阳性为特点,将其称为肝潜。

治法:和肝理脾,凉血活血。

处方:和肝理脾丸(院内制剂)。赤、白芍各15g,冰片3g,肉桂6g,薄荷、连翘各12g,厚朴10g,香附6g。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

用法:每次一丸,每日三次,嚼服,或捏成小粒温开水送服。

若为儿童,服药不便,可将上方去冰片,加山楂,泡水当茶饮。

和肝理脾丸临证既可作为肝病慢性期的基础治疗药物,也可作为急性期的辅助治疗,可以说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2)杨震主任医师经验

     1.名老中医杨震主任医师认为:乙型肝炎外因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潜伏血分而形成“血分伏邪”;内因多为情志不遂所致的“肝气郁结”,内外相合,导致“肝经血热”,此乃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病机。治疗遵从《王旭高医案》“将军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制刚”的原则

肝经血热证:胁下不适或疼痛(胀痛、刺痛、隐痛交替发作),情绪不安,咽干,尿黄,便秘,舌淡边尖部较红苔薄白,脉弦稍紧。

治法:清肝凉血

方药:茜兰汤(茜草15g,紫草15g,败酱草15g,佛手15g,白芍15g,板蓝根15g)。若HBsAg(+)者,用“白苓茜兰汤”即“茜兰汤”加白花蛇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

2.杨震主任医师认为,肝气肝阳虚证是导致疏泄不及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化之气,寄居肾中真阳。正如《相火论》所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肝气亏虚证:疲乏无力,胁下不适或隐痛,情绪低沉,头晕眼花,寐差易惊,纳差,大便不畅,腰痛,畏寒肢冷,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性功能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肝益气

方药:补肝颐气汤(10g,升麻15g,当归12g,生黄芪15g,山萸肉15g,白芍10g,茯苓15g,陈皮10g,远志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

(3)张瑞霞主任医师经验

名老中医张瑞霞主任医师认为,肝着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致,故其发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湿热留恋的一面,故治疗以扶正、清热解毒并用。

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者。

方药:丹栀补中益气汤:丹皮10g,栀子10g,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6g,柴胡9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6g。

   (4)成冬生主任医师经验

名中医成冬生主任医师根据“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肝着多病程长且迁延难愈,病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血耗伤。

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证属肝血亏损者。

方药:补肝汤: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木瓜15g,酸枣仁15g,五味子15g,柴胡10g。

(5)支军宏主任医师经验

名中医支军宏主任医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急性肝炎失治、误治发展而来,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急性肝炎属于中医肝瘟病,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而湿性粘着,虽然发展为慢性肝炎,而湿热留恋不去。

适应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属湿热未尽型者。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或有黄疸,证属湿热未尽型。临床具有胁肋胀痛,口苦口粘,胃胀纳呆,身困乏力,或见黄疸,舌苔黄厚腻者。

方药:复方苦菜汤:败酱草30g,茵陈30g,栀子10g,金钱草30g,夏枯草5g,白扁豆20g,女贞子15g,生甘草10g,丹参10g,叶下珠10g。

(6)常占杰主任医师经验

名中医常占杰主任医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中晚期,患者因病程久延不愈,湿热疫毒结聚于肝脉,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继之络脉瘀滞,久则成瘀,同时气虚、阳气不足,运化无力亦可致瘀血。临床辨证属于气血阻滞瘀毒型,以正气亏虚,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毒内结为病机。症见胁肋部刺痛,固定不移,或胁下有痞块,面色晦暗,赤缕红丝,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舌底静脉曲张,脉弦涩。

适应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属气血阻滞瘀毒型者

治法:软坚散结,益气化瘀

方药:柔木丹:鳖甲、生牡蛎、三七粉、浙贝、川芎、黄芪、赤芍、丹参、枳壳、皂刺、玄参、山豆根、汉防己等。

(二)中成药

清热利湿解毒类:双虎清肝颗粒、垂盆草冲剂,茵栀黄制剂、清开灵制剂、苦参制剂、肝康宁片、乙肝清热解毒胶囊等。

疏肝解郁健脾类:逍遥丸、丹芩逍遥合剂、甘草酸制剂、五灵胶囊等。

滋补肝肾类:五味子制剂、珍珠灵芝片等。

活血化瘀类: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三)抗病毒治疗:普通IFN-α和PegIFN-α用于治疗CHB;存在干扰素禁忌症及治疗无效时,尽快应用NAS药物治疗,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建议首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

(四)中医特色疗法

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针灸疗法、肝病治疗仪等、耳穴压豆疗法、中药直肠滴入疗法等。

1.中药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选择用药: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2)功效:健脾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益气养阴。

(3)适应症:

①气虚症状明显者,黄芪注射液肝俞足三里穴位注射。

②气阴两虚者,生脉注射液肝俞、三阴交穴位注射。

③湿热瘀毒盛者,清开灵注射液肝俞、阳陵泉穴位注射。

④血瘀症状明显而无出血倾向者,丹参注射液肝俞、血海穴位注射

(4)禁忌症:

①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时慎用;

②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③有晕针史者慎用;

④对所选药物过敏者禁用。

(5)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术者手持加药的注射器(排除空气),常用4~6号普通注射针头,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6)药物剂量:每穴注射0.5-2ml,隔日一次,每10天为1疗程。

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溶剂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选择用药:党参、丹参、柴胡、莪术、牡蛎各30g,冰片1g等研面,可与羊毛脂、凡士林等混合,取适量摊在无纺布胶布上。

(2)功效:疏理肝脾、软坚通络。

(3)适应症:用于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患者。

(4)禁忌症:皮肤溃破、过敏者,或皮下出血。

(5)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穴位),注意保暖。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将摊好药物的纱布敷于穴位处。

(6)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相关症状体征,酌情选用肝俞穴、肝区及其他相关穴位,每天更换1次,每10天为1疗程。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此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功效

慢性肝炎体针可选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配穴有后溪、太冲、期门、章门、肝俞、胆俞等。每次选5-10穴位,留针20-30分钟。

灸法常取胆俞、肝俞、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或脾胃虚弱的患者,可加中脘、神阙穴;气虚或脾肾阳虚患者可加足三里穴、关元。如:腹胀纳少加足三里、神阙、中脘等;呕吐泛恶加内关;便秘腹胀加天枢;神疲乏力加气海;大便溏泄加关元。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

4.脐火疗法:脐火疗法是在脐部使用火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1)适应症:黄疸。

(2)禁忌症:肝病有出血倾向者,昏迷,有脐周皮肤破损、感染者,孕妇,儿童。

(3)药饼组成:由黄芪,党参,白术,丹参,肉桂,炒薏米等加工为细粉,加水调和而成,饼为类圆形,直径约6cm,厚1cm。

(4)操作方法:先将药饼置于脐部,再将药筒(由草纸和蜡组成,中间空心,高7cm,直径2.5cm)置于药饼之上,正对脐中心在上端点燃,自然燃烧,燃尽后换第二根,7根为一次量,每日1次,1月为1疗程,连用三个疗程。

5.耳穴贴压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最常用的如中药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治疗的一方法。

(1)适应症:用于慢性乙肝各证型。

(2)取穴:主穴可选用:肝、胆、脾、肾、三焦。辅穴可选用:交感、艇中、肾上腺、皮质下。              

(3)禁忌症:

①耳廓局部炎症、溃疡者,可先治外耳疾病;

②习惯性流产者禁忌;妊娠5个月以内者不宜,5个月后可轻刺激,但不宜刺激子宫、盆腔、腹、卵巢、内分泌;

③高度贫血、血友病者禁用;

④严重心脑血管病者不宜强刺激;

⑤过度饥、饱、醉、累及消瘦、年迈、紧张者不宜。  

(4)操作规范:用胶布粘上王不留行籽敷贴在相对应的耳穴上,每贴压一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7天,初诊病人、痛症病人可放置3-4天后更换穴位;病情已好转或巩固疗效,可放置5-7天更换一次,贴压期间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每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6.肝病治疗仪

(1)适应症:用于肝郁脾虚、瘀血内阻、湿热内蕴患者。

(2)治疗方案:辨证选穴,临床主穴多选期门、足三里、章门、梁门等;公共极为肝俞穴。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3)禁忌症:肝炎急性期、严重心律紊乱、内脏出血倾向者慎用。

绝对禁止与以下医用电子仪器同时使用,同时使用可能导致危险:

①心脏起博器等体内植入式医用电子仪器。

②人工心肺等维持生命的医用电子仪器。

③心电扫描器等体外用的医用电子仪器。

患者有以下情况者应慎用:

①心脏病或心脏虚弱者 ②贫血病者 ③发高烧者(腋下温度38℃) ④月经期、妊娠期及产后虚弱者 ⑤恶性肿瘤 ⑥因其他疾病正在接受治疗者 ⑦急性(疼痛病)发作时 ⑧儿童、无自我意识者。

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停止使用。

①使用中感觉不良时 ②过度疲劳时 ③身体潮湿。

7.中药直肠滴入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肝病患者病机特点,辨证组成特色中药制剂,每剂浓煎250ml放置适宜温度后直肠缓慢滴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药物组成:中药大承气汤加减。

(2)功效:通腑泻热、凉血散瘀。

(3)操作方法:将灌肠液放置38.0℃,倒入灌肠袋内,悬挂于床旁备用(肛门距液面40~60厘米)。患者取左侧卧位,退裤至膝部,臀部移至床边,双膝屈曲,垫一次性小臀下,臀部垫高15°。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排尽管内气体并夹管。左手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嘱患者深呼吸,右手持灌肠管自肛门轻轻插入15~25cm,缓慢注入药液。药液注入完毕,拔出肛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揉,嘱病人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半小时以上。

(4)适应症:黄疸明显,或有腹胀便秘,甚至神识不清等症者。

(5)禁忌症:月经期禁用、妊娠期慎用、肛门疾病慎用。

(五)护理调摄

1.起居:起居有时,劳逸有节。根据体力适当安排工作与生活,病重者应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勿过劳;适寒温,防外感。

2.饮食:宜进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忌生冷、油腻、辛辣,禁酒,少食人工合成和含防腐剂的食物。

3.情志:调畅情志,避免诱发本病的病因。注意心理疏导的调摄与护理。

4.用药:合理用药,告诫病人不应该随意服药,以免服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5.强身: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以增进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标准(3个月疗程)

显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50%。

有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

无效: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疗效:

每2周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肝功能疗效:治疗前后检查一次。

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 (或) 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附:病情分度标准: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1):

(1)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目轻度异常者;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脉高压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测中有1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表1慢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正常3倍

>正常3倍

>正常10倍

胆红素(umol/l)

≤正常2倍

>正常2~5倍

>正常5倍

白蛋白(g/l)

≥35

<34~>33

≤32

A/G

≥1.4

<1.4~>1.0

≤1.0

电泳球蛋白(%)

≤21

>21~<25

≥26

PTA(%)

>70

70~61

<60~>40

CHE(U/L)

>5400

≤5400~>4500

<4500

(2)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中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5.脾肾阳虚证:食少便溏或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或阳痿早泄或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6.瘀血阻络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①传统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栀子制大黄滑石黄芩虎杖射干连翘等。

②杨震经验方:桃红化浊汤加味。桃仁、红花、香薷、佩兰、藿香、茵陈、茯苓、炒薏仁、青皮、郁金、白茅根、板蓝根等。

2.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

①传统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苏梗八月札等。

②杨震经验方:疏肝理气汤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丹参、香橼、青皮、郁金、川芎、苍术、栀子、神曲等。

3.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

①传统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

②黄保中经验方:肝痹汤加味。炒柴胡枳壳芍、白芍生甘草、升麻、土茯苓川芎、苍术、炒白术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

①传统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等。

②常占杰经验方:滋木丹加味。龟板、黄精、山萸肉、牡丹皮、山豆根、炒山药、炒薏苡仁、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牛膝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

①传统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党参、白术、制附子、炙桂枝、菟丝子,肉苁蓉、干姜等。

②杨震经验方:桂附二仙汤加减。制附子、桂枝、仙灵脾、巴戟天、仙茅、炒白术、干姜、甘草、当归、茯苓、石楠叶、砂仁等。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

①传统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鳖甲等。

②黄保中经验方:肝积汤加味。麸枳壳、炒白术、赤芍、白芍、川牛膝、怀牛膝、丹参、川芎、炙鳖甲、车前草、鸡血藤等。

7.名老中医特色辨治经验

(1)黄保中主任医师经验

黄保中主任医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多由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乘虚而入内伏肝脏而成。病机为湿热内伏,肝经郁热。临床以神色不变,形体不衰,症状不著,肝脾不大,肝功基本正常,病毒标志阳性为特点,将其称为肝潜。

治法:和肝理脾,凉血活血。

处方:和肝理脾丸(院内制剂)。赤、白芍各15g,冰片3g,肉桂6g,薄荷、连翘各12g,厚朴10g,香附6g。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

用法:每次一丸,每日三次,嚼服,或捏成小粒温开水送服。

若为儿童,服药不便,可将上方去冰片,加山楂,泡水当茶饮。

和肝理脾丸临证既可作为肝病慢性期的基础治疗药物,也可作为急性期的辅助治疗,可以说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2)杨震主任医师经验

     1.名老中医杨震主任医师认为:乙型肝炎外因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潜伏血分而形成“血分伏邪”;内因多为情志不遂所致的“肝气郁结”,内外相合,导致“肝经血热”,此乃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病机。治疗遵从《王旭高医案》“将军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制刚”的原则

肝经血热证:胁下不适或疼痛(胀痛、刺痛、隐痛交替发作),情绪不安,咽干,尿黄,便秘,舌淡边尖部较红苔薄白,脉弦稍紧。

治法:清肝凉血

方药:茜兰汤(茜草15g,紫草15g,败酱草15g,佛手15g,白芍15g,板蓝根15g)。若HBsAg(+)者,用“白苓茜兰汤”即“茜兰汤”加白花蛇草15g,土茯苓15g,重楼10g,虎杖15g

2.杨震主任医师认为,肝气肝阳虚证是导致疏泄不及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化之气,寄居肾中真阳。正如《相火论》所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肝气亏虚证:疲乏无力,胁下不适或隐痛,情绪低沉,头晕眼花,寐差易惊,纳差,大便不畅,腰痛,畏寒肢冷,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性功能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肝益气

方药:补肝颐气汤(10g,升麻15g,当归12g,生黄芪15g,山萸肉15g,白芍10g,茯苓15g,陈皮10g,远志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

(3)张瑞霞主任医师经验

名老中医张瑞霞主任医师认为,肝着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致,故其发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湿热留恋的一面,故治疗以扶正、清热解毒并用。

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者。

方药:丹栀补中益气汤:丹皮10g,栀子10g,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6g,柴胡9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6g。

   (4)成冬生主任医师经验

名中医成冬生主任医师根据“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肝着多病程长且迁延难愈,病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血耗伤。

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证属肝血亏损者。

方药:补肝汤: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木瓜15g,酸枣仁15g,五味子15g,柴胡10g。

(5)支军宏主任医师经验

名中医支军宏主任医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急性肝炎失治、误治发展而来,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急性肝炎属于中医肝瘟病,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而湿性粘着,虽然发展为慢性肝炎,而湿热留恋不去。

适应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属湿热未尽型者。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或有黄疸,证属湿热未尽型。临床具有胁肋胀痛,口苦口粘,胃胀纳呆,身困乏力,或见黄疸,舌苔黄厚腻者。

方药:复方苦菜汤:败酱草30g,茵陈30g,栀子10g,金钱草30g,夏枯草5g,白扁豆20g,女贞子15g,生甘草10g,丹参10g,叶下珠10g。

(6)常占杰主任医师经验

名中医常占杰主任医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中晚期,患者因病程久延不愈,湿热疫毒结聚于肝脉,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继之络脉瘀滞,久则成瘀,同时气虚、阳气不足,运化无力亦可致瘀血。临床辨证属于气血阻滞瘀毒型,以正气亏虚,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毒内结为病机。症见胁肋部刺痛,固定不移,或胁下有痞块,面色晦暗,赤缕红丝,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舌底静脉曲张,脉弦涩。

适应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属气血阻滞瘀毒型者

治法:软坚散结,益气化瘀

方药:柔木丹:鳖甲、生牡蛎、三七粉、浙贝、川芎、黄芪、赤芍、丹参、枳壳、皂刺、玄参、山豆根、汉防己等。

(二)中成药

清热利湿解毒类:双虎清肝颗粒、垂盆草冲剂,茵栀黄制剂、清开灵制剂、苦参制剂、肝康宁片、乙肝清热解毒胶囊等。

疏肝解郁健脾类:逍遥丸、丹芩逍遥合剂、甘草酸制剂、五灵胶囊等。

滋补肝肾类:五味子制剂、珍珠灵芝片等。

活血化瘀类: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三)抗病毒治疗:普通IFN-α和PegIFN-α用于治疗CHB;存在干扰素禁忌症及治疗无效时,尽快应用NAS药物治疗,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建议首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

(四)中医特色疗法

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针灸疗法、肝病治疗仪等、耳穴压豆疗法、中药直肠滴入疗法等。

1.中药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选择用药: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2)功效:健脾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益气养阴。

(3)适应症:

①气虚症状明显者,黄芪注射液肝俞足三里穴位注射。

②气阴两虚者,生脉注射液肝俞、三阴交穴位注射。

③湿热瘀毒盛者,清开灵注射液肝俞、阳陵泉穴位注射。

④血瘀症状明显而无出血倾向者,丹参注射液肝俞、血海穴位注射

(4)禁忌症:

①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时慎用;

②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③有晕针史者慎用;

④对所选药物过敏者禁用。

(5)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术者手持加药的注射器(排除空气),常用4~6号普通注射针头,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6)药物剂量:每穴注射0.5-2ml,隔日一次,每10天为1疗程。

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溶剂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选择用药:党参、丹参、柴胡、莪术、牡蛎各30g,冰片1g等研面,可与羊毛脂、凡士林等混合,取适量摊在无纺布胶布上。

(2)功效:疏理肝脾、软坚通络。

(3)适应症:用于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患者。

(4)禁忌症:皮肤溃破、过敏者,或皮下出血。

(5)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穴位),注意保暖。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将摊好药物的纱布敷于穴位处。

(6)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相关症状体征,酌情选用肝俞穴、肝区及其他相关穴位,每天更换1次,每10天为1疗程。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此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功效

慢性肝炎体针可选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配穴有后溪、太冲、期门、章门、肝俞、胆俞等。每次选5-10穴位,留针20-30分钟。

灸法常取胆俞、肝俞、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或脾胃虚弱的患者,可加中脘、神阙穴;气虚或脾肾阳虚患者可加足三里穴、关元。如:腹胀纳少加足三里、神阙、中脘等;呕吐泛恶加内关;便秘腹胀加天枢;神疲乏力加气海;大便溏泄加关元。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

4.脐火疗法:脐火疗法是在脐部使用火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1)适应症:黄疸。

(2)禁忌症:肝病有出血倾向者,昏迷,有脐周皮肤破损、感染者,孕妇,儿童。

(3)药饼组成:由黄芪,党参,白术,丹参,肉桂,炒薏米等加工为细粉,加水调和而成,饼为类圆形,直径约6cm,厚1cm。

(4)操作方法:先将药饼置于脐部,再将药筒(由草纸和蜡组成,中间空心,高7cm,直径2.5cm)置于药饼之上,正对脐中心在上端点燃,自然燃烧,燃尽后换第二根,7根为一次量,每日1次,1月为1疗程,连用三个疗程。

5.耳穴贴压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最常用的如中药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治疗的一方法。

(1)适应症:用于慢性乙肝各证型。

(2)取穴:主穴可选用:肝、胆、脾、肾、三焦。辅穴可选用:交感、艇中、肾上腺、皮质下。              

(3)禁忌症:

①耳廓局部炎症、溃疡者,可先治外耳疾病;

②习惯性流产者禁忌;妊娠5个月以内者不宜,5个月后可轻刺激,但不宜刺激子宫、盆腔、腹、卵巢、内分泌;

③高度贫血、血友病者禁用;

④严重心脑血管病者不宜强刺激;

⑤过度饥、饱、醉、累及消瘦、年迈、紧张者不宜。  

(4)操作规范:用胶布粘上王不留行籽敷贴在相对应的耳穴上,每贴压一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7天,初诊病人、痛症病人可放置3-4天后更换穴位;病情已好转或巩固疗效,可放置5-7天更换一次,贴压期间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每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6.肝病治疗仪

(1)适应症:用于肝郁脾虚、瘀血内阻、湿热内蕴患者。

(2)治疗方案:辨证选穴,临床主穴多选期门、足三里、章门、梁门等;公共极为肝俞穴。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3)禁忌症:肝炎急性期、严重心律紊乱、内脏出血倾向者慎用。

绝对禁止与以下医用电子仪器同时使用,同时使用可能导致危险:

①心脏起博器等体内植入式医用电子仪器。

②人工心肺等维持生命的医用电子仪器。

③心电扫描器等体外用的医用电子仪器。

患者有以下情况者应慎用:

①心脏病或心脏虚弱者 ②贫血病者 ③发高烧者(腋下温度38℃) ④月经期、妊娠期及产后虚弱者 ⑤恶性肿瘤 ⑥因其他疾病正在接受治疗者 ⑦急性(疼痛病)发作时 ⑧儿童、无自我意识者。

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停止使用。

①使用中感觉不良时 ②过度疲劳时 ③身体潮湿。

7.中药直肠滴入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肝病患者病机特点,辨证组成特色中药制剂,每剂浓煎250ml放置适宜温度后直肠缓慢滴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药物组成:中药大承气汤加减。

(2)功效:通腑泻热、凉血散瘀。

(3)操作方法:将灌肠液放置38.0℃,倒入灌肠袋内,悬挂于床旁备用(肛门距液面40~60厘米)。患者取左侧卧位,退裤至膝部,臀部移至床边,双膝屈曲,垫一次性小臀下,臀部垫高15°。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排尽管内气体并夹管。左手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嘱患者深呼吸,右手持灌肠管自肛门轻轻插入15~25cm,缓慢注入药液。药液注入完毕,拔出肛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揉,嘱病人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半小时以上。

(4)适应症:黄疸明显,或有腹胀便秘,甚至神识不清等症者。

(5)禁忌症:月经期禁用、妊娠期慎用、肛门疾病慎用。

(五)护理调摄

1.起居:起居有时,劳逸有节。根据体力适当安排工作与生活,病重者应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勿过劳;适寒温,防外感。

2.饮食:宜进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忌生冷、油腻、辛辣,禁酒,少食人工合成和含防腐剂的食物。

3.情志:调畅情志,避免诱发本病的病因。注意心理疏导的调摄与护理。

4.用药:合理用药,告诫病人不应该随意服药,以免服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5.强身: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以增进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标准(3个月疗程)

显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50%。

有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80%。

无效: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疗效:

每2周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肝功能疗效:治疗前后检查一次。


下一条: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