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某某,女,53岁,农民,陕西西安人。
初诊:2010年6月17日以“两侧胁肋部疼痛半年”为主诉就诊。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侧胁肋部疼痛,或胀痛,或隐痛,或刺痛,时有发作,伴烦躁,口苦咽干,尿黄,便秘。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乙肝,肝硬化”予抗病毒治疗效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初诊证见两侧胁肋部疼痛,查其腹部平坦,触之柔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快;肝脾肋下未触及,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肝功:ALT 404U/L,AST 240U/L,CHE 13540U/L,TBIL18mmol/l;乙肝五项:HBsAg、HBcAb阳性;HBV-DNA1.2×104COPies/ml;肝纤维化:HA 200ng/ml PCIII 124ng/ml。诊断为胁痛,治以清肝凉血,方选白苓茜兰汤加减治之。
茜草15g 紫草15g 败酱草15g 佛手15g
白芍10g 板蓝根15g 白花蛇舌草20g 土茯苓15g
虎杖15g 重楼10g
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0年7月10日患者复诊。诉用药后胁肋部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口咽干症状消失,睡眠好较前改善,饮食正常,大便正常。后在此治疗方案上加复方抗病毒颗粒,治疗半年,肝功、病毒定量、肝纤维化正常。
按语:该病例肝功异常,乙肝病毒高复制,其病机为疫毒入侵,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化热伤络,肝经血热。处方用药中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较多,着重在清肝凉血,但在后期的治疗上应注意苦寒伤阴,导致肝阴不足,阴液受损。胁痛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甚或虚实夹杂。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因该患者用药后症状改善,故上方继用。在肝病的治疗上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多见于辨证为实证的患者,白苓茜兰汤以清热解毒、清肝凉血为主,方中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茜草,板蓝根现代医学已证实了其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对一些中重度慢乙肝可选用。
“肝经血热”这个病机是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研究、总结提出的新病机观点。我同意“肝郁证的全过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凡肝脏郁热易亦暗耗营血”之观点,把以前治疗肝病多在气分治,直接引入在血分治,并提出“肝经血热”病机,应用凉血解毒法、自拟白苓茜兰汤治疗。经临床反复实践,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