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1-05-14 本文来源:杨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发布

1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1.1诊断

1.1.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

鼓胀是指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篇》说:“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并对鼓胀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作了介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阐明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放腹水治疗鼓胀的方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隋·巢元方认为鼓胀病出现腹水,是由于腹内有结块在两胁肋部。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更断盐酱、音乐、妄想。”对鼓胀的病理过程及治法有精辟的认识。张景岳在病因方面,明确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并指出“治胀当辨虚实”。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到面部红点、红纹、蟹爪纹等外部体征,和鼓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血胀可出现“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的症状。《医宗金鉴》认为“腹胀身热,阳盛胀也,若吐衄泻血,则阴亡矣”。说明鼓胀可出现神志异常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现代研究认为鼓胀病因复杂,概括为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等四个方面。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为肝郁脾肾气阴(血)虚,气、血、水互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四肢消瘦,腹色苍黄,甚至出现胸水而致心悸、胸闷、不能平卧,动则咳嗽、气喘等;晚期可出现下肢浮肿,甚则呕血、昏迷等。舌暗红或暗紫,苔薄白或薄腻,脉多细滑或弦细。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2年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

临床诊断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可有明显的乏力、身困、食欲减退、腹胀、尿少等症状,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以腹水为主要体征,腹水(2~3级)的定义:2级腹水指可见明显对称性腹部膨隆的中量腹水;3级腹水指可见显著腹部膨隆的大量或严重腹水。可有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等。

影像学诊断

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CT见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肝裂增宽,脾大,腹腔积液。

1.1.2证侯诊断

1.气滞湿阻证:脘腹胀满,两胁下胀痛,小便短少,或见青筋暴露,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3.水湿困脾证: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舌苔白腻,脉缓。

4.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5.气阴两虚证: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乏困易外感,面色晦滞,五心烦热,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6.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神疲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或晄白,舌胖淡或带紫,脉沉细无力。

1.2治疗方案

1.2.1辨治思路

本病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之亏虚,邪实为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水湿内停。正虚临床可有脾虚、肝肾两虚、脾肾两虚、气阴两虚等不同情况。因而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固本,化瘀软坚,利水渗湿”。其中扶正固本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据各个病例不同的虚损情况,施以不同的补法;化瘀软坚和利水渗湿应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时期,灵活掌握。要“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切忌一味攻伐,导致正气不支,邪恋不去,而出现危候,也不能只顾扶正,而不祛邪,使患者症状迟迟不能缓解。在治疗中,应始终“法随证变”,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1.2.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湿阻证

治法:疏肝理气,化湿利水

方药:疏肝五皮饮(柴胡、白芍、枳实、茯苓皮、甘草、丹参、香橼、大腹皮、青皮、郁金、桑白皮、大枣、陈皮、生姜皮、炙鳖甲)

(2)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利水。

方药:桃红化浊汤加减(桃仁、郁金、佩兰、炒薏仁、藿香、茵陈、茯苓、板蓝根、青皮、白茅根、猪苓、泽泻、鸡内金、金钱草、泽兰叶、炙鳖甲、车前子、路路通、葶苈子)

(3)水湿困脾证

治法:温运脾阳,健脾行水

方药:实脾饮合五皮饮加减(生黄芪、党参、白术、甘草、木瓜、木香、草蔻、干姜、制附片、茯苓皮、腹皮、桑白皮、厚朴、生姜皮、炙鳖甲)

(4)肝脾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四苓化纤汤(化纤汤合四苓散)加减(生黄芪、海螵蛸、地龙、桃仁、茜草、桑椹、鸡内金、炙鳖甲、猪苓、茯苓、泽泻、炒白术等)

(5)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利水

方药:三甲复脉汤合猪苓汤(甲苓饮)加减(炙鳖甲、生龟板、生牡蛎、白芍、麦冬、生地、阿胶、鸡内金、麻子仁、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生黄芪)

(6)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桂附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制附片、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猪苓、茯苓、盐泽泻、炒白术、炙鳖甲)

1.2.3辨证选择院内中药制剂及中成药口服或静点

(1)调理肝脾类:和肝理脾丸、快胃舒肝片等。

(2)调补气血类:黄芪当归口服液、生脉制剂、黄芪制剂等。

(3)调补肝肾类:健肝口服液、肝毒清浓缩丸等。

(4)利胆退黄类:消石片、清开灵制剂、茵栀黄制剂、苦黄注射液等。

(5)活血软坚类:丹参(丹红)制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口服液、扶正化瘀胶囊、鳖甲煎丸等。

(6)清热解毒利湿类:复方抗病毒颗粒、清开灵制剂、茵栀黄制剂、苦参制剂等。

1.2.4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脐敷疗法:腹水患者或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予“消鼓散”神阙穴外敷以利水逐饮,行气通便。消鼓散组成:大戟3g、芫花3g、甘遂3g、乌药3g、木香3g、冰片1g,上药混合均匀后,取适量,黄酒调成丸,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次/日。皮肤敏感者应减少敷药时间。

(2)耳穴疗法:常用穴:腹胀区、肝、脾、肾、角窝中、交感、内分泌、三焦、胆等。一般采用常规消毒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天按5~7遍,每次每穴按压15~20次。每次贴压单侧耳穴,3天/次,两侧交替使用。换贴10次为1个疗程。

(3)辨证选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选择穴位:肝俞穴、肝区。

A.肝络瘀阻证的患者使用软肝贴贴于肝俞穴、肝区。

B.痰瘀阻络证的患者使用化肝贴贴于肝俞穴、肝区。

C.局部疼痛明显,予散结止痛膏局部贴敷以软坚散结、解毒止痛。

(4)特色中药制剂直肠滴入治疗:

黄疸明显,或有神识不清、呕血、便血、腹胀便秘等症者,予通腑泻热灌肠液直肠点滴。

(5)隔物灸疗法:

A.兼有脾胃虚寒或脾胃虚弱的患者,可选用中脘、神阙穴。

B.气虚或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足三里穴。

C.腹水患者可选用神阙、关元、气海穴。

(6)中药熏洗疗法(双足):

A.虚证患者予Ⅰ号方:益气养阴、通阳活血。

B.实证患者予Ⅱ号方: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1.2.5其他治疗

主要包括病原学的治疗如抗病毒、杀虫、戒酒、解毒及相关病因的治疗等。参考《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2年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根据病因及肝功能异常程度给予相应病因治疗及保肝治疗;2级腹水应限制钠的摄入和使用利尿剂,3级腹水可腹腔穿刺放液、限制钠的摄入和使用利尿剂;评估白蛋白水平,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对于顽固性腹水,治疗上可根据病情予心得安、奥曲肽等降低门静脉压力以促进腹水消退。

1.2.6护理调摄

(1)心理护理:加强宣教,保持乐观心态,减少焦虑及情绪波动;嘱家属关心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2)饮食护理:少渣饮食,饮食规律,饮食多样化,清淡、易消化、优质蛋白、丰富维生素、软食。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甘甜及粗糙之品,忌烟酒。每天钠盐摄入量约80~120mmol/天(相当于4.6~6.9g/d),大量腹水患者应进一步限制钠盐摄入。对于可能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

(3)起居护理:保障睡眠,注意保暖,适度活动。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重症病人应卧床休息。

(4)腹水护理:

A.腹部压力较高者,起卧轻柔,避免疝气。

B.大量放腹水时可考虑应用腹带。

C.每日测体重、腹围、出入量并记录。

D.注意皮肤的清洁护理。

1.3疗效评价

1.3.1疗效评价标准

(1)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5)。

①临床缓解:腹水及肢体水肿完全消退,B超/CT检查阴性;主要症状消失,每日尿量1200ml以上,体重、腹围恢复至腹水出现前水平;并能稳定三个月及以上;

②显效:腹水及肢体水肿大部分消退,B 超/CT检查腹水减少≥50%;症状明显改善,腹胀明显减轻,每日尿量1000ml以上,体重减轻2kg以上,或腹围缩小>5cm;

③有效:腹水及肢体水肿有所消退,B 超/CT检查腹水减少

上一条:黄疸(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下一条:积聚(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