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它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对于全面了解病情,识别真伪,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更明确地指出“望、闻、问、切,医者不可缺一。” 四诊并用,并不等于面面俱到,临证须抓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临床资料。先生指出中医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区别于现代医学,囊括了中医学理论的精髓。舌诊与脉诊均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脉诊来源于经络,《难经》时明确提出“独取寸口”,到王叔和的《脉经》时,“独取寸口法”得到了完善。先生极为重视脉诊,可了解疾病的证候属性、病情的轻重及预后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指出脉诊的重要性。临床工作中先生积累了丰富的脉诊经验,常常在临床中舍症从脉。肝病病人多见弦脉、涩脉、沉脉、细脉、革脉等,而病人往往并不呈一种脉象,而以复合脉为主,如沉弦脉、沉细弦脉、沉弦涩脉等不同组合脉象。它可呈现或补充患者症状之外的病机表现,在临床推广浑脉和滞脉的诊治,为临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辨证诊疗依据。
针对舌诊,先生强调首先要辨识“舌神”,也就是要根据舌质的荣枯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可掌握脏腑气血阴阳之盛衰,以了解疾病预后之吉凶。舌质颜色可明确疾病的虚实寒热,察舌苔可协助辨证分型。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肝经血热病人多可出现舌质边尖红,舌上有小瘀点,也将此舌像作为本型辨证论治的特异性体征。同时临床观察舌下络脉是先生最为重视的舌诊之一。舌下络脉诊法最早起源于《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特色诊法,补充和扩大了舌诊的应用范围,侧重于判断人体气血的瘀畅,与传统舌诊相辅相成,对很多病证均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病机概括为“经络凝涩,结而不通”,主病表现为“瘀则色深,虚则色淡”。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舌下络脉异常程度与肝病的进展演变呈正相关性,其改变程度随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情进展越来越明显,对临床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