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远山临床对药经验(二)
撰稿人:范荣波
1、黄芪、当归:补血好搭档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睥、肺经。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还可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及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浮肿尿少等。常用单剂量15~100g不等。当归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可补血,活血。用于血虚,血瘀诸症,跌打肿痛,肠燥便难。常用剂量6~30g。
二药合用黄芪当归比例为5:1,重用黄芪以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常用于治疗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溃后,久不愈合。当归通便用30g,入汤剂煎服。
2、栀子、淡豆豉:愈胸膈烦热
栀子性味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胸膈烦热症,肝胆湿热郁结所致黄疸、发热、小便短赤,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还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常用剂量6g。淡豆豉性味辛、甘、微苦,寒。归肺、胃经。可解表,除烦。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的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证,热病胸中烦闷,不眠等证。因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为发酵物,故可调节人体肠道有益菌群,入汤剂不宜久煎。常用剂量15g。
《伤寒论》原文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唐师常用于治疗心胸烦闷不得眠者及热扰胸膈等。焦栀子能温上、中、下三焦之热,故心膈之热药到病除。
3、芡实、金樱子:水陆皆通
芡实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可补脾去湿,益肾固精。用于脾虚泄泻,日久不止。涩能收敛,还可用于肾虚遗精、小便不禁、白带过多。有益肾固精的功效。常用剂量30g。金樱子性味酸、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可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久泻久痢。此外,还可用于脱肛、子宫下垂、崩漏等证,皆取其收涩作用。常用剂量15g。
二药皆入足少阴药也。芡实、金樱,甘能益精,润能滋阴,涩能止脱。一生于水,一生于山,故名水陆二仙丹。用于治遗精、尿频、白浊、白带过多等证。
4、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生姜性味辛,微温。归肺、脾经。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兼有温肺除痰止咳之效,此外,还可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常用剂量3片,10g左右。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作用。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脏躁。还有养血安神功效。此外,常配伍峻烈药同用以缓和药性。常用剂量3-5枚,10g-20g左右。
二药配伍,生姜可以助卫气发汗,大枣又可补益营血,防止汗多伤营,能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与补益药同用,其生姜能和胃调中,大枣补脾益气,合用能调补脾胃,增加食欲,促进药力吸收,可提高滋补效能。
5、地骨皮、白芍:清血之虚热
地骨皮性味甘、淡,寒。归肺、肾经。有凉血退蒸,清泄肺热,善清虚热之功。 用于阴虚血热、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地骨皮常用剂量15g。白芍常用剂量10~80g不等。
二药合用地骨皮善清虚热以凉血退蒸,加白芍以滋养阴液柔肝止痛,唐师常用于月经先期阴虚血热出血。
6、姜半夏、麸炒山药:固护后天之本
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痰多、咳嗽、气逆,胸脘痞闷,梅核气,以及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唐师常用姜半夏。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尿频、妇女白带过多。唐师常用麸炒山药。姜半夏常用剂量10g,麸炒山药30~60g。
半夏用姜汁炮制后即为姜半夏,姜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山药麸炒后可增强其补脾健胃功效,脾胃为后天之本,可见唐师治病从不忘固护脾胃为宜。大便稀溏者可增加麸炒山药用量,深谙薯蓣丸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