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一. 病因病机
1.肾精亏耗,肾气衰退是基础
肾藏先天之精,为元气之根,主强弱寿夭,司水液代谢。“是故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随人体年事增高,生理机能减退,元气渐伤,肾精暗耗,元阴元阳亏损,致肾之封藏失职,气化无权,下关不固,水湿内聚,壅滞气机,瘀阻脉络,诚为发病之内因,只因素体禀赋不同,内在病变的程度有所差异。正如俆灵胎言“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阳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也”。
2 .久病缠身,疾病所伤是主因
水肿、腰痛、淋证、消渴、眩晕等病,迁延难治,经久不愈,伤及五脏,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旁及肝、心、脑,五脏功能失常产生湿、浊、毒、瘀,水滞为湿,湿郁为浊,浊化为毒,三者本为一源,只是程度差异。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因虚致瘀,瘀血存在于本病之始终。病位偏脾肾者,或脾肾两虚,以脾为主,则脾虚失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之症多见。以肾为主,则肾虚失司,阳气不温,气化不行,水无所主,浊毒内生之症多见。或脾肾虚衰,水无所化,湿郁为浊,浊化为毒,聚于上焦,凌心射肺之症多见。或脾肾亏损,化源不充,髓海空虚,气血不生之症多见。病及肺、脾、肾者,体虚易感,卫表不固之症伴见。病及肝、脾、肾者,阴虚阳亢,虚热浊毒并行,或逆而冲脑动风;或伤及脉络动血,此二症伴见,最为危险。正如何廉臣言“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侯,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甚或神昏惊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临床所见,数证相兼,虚实错杂,湿、浊、毒、瘀使正气更虚,五脏愈虚而使邪气更实,正愈虚而邪愈实,互为因果,交错致病,变证峰起,病情反复缠绵,呈螺旋上升趋势。
3. 饮食不当,药物所伤是辅因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说明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老年患者,多病染身,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毋庸置疑加重肾之负担,直接损害肾之本脏。或名为保健,滥用药物,轻者无效,中者犯虚虚实实之诫,重者则伤及生命。或本有肾疾,尿蛋白持续,误以为应当大量补充蛋白质,长期过量食用植物蛋白,加速肾脏损害,快速进入肾衰阶段。
4. 气血亏虚,湿瘀交阻是特点
慢性肾衰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肾功能越差,贫血越重,且是极为重要的并发症,这种现象在老年慢性肾衰病人中表现尤为突出。不少老年慢性肾衰患者,起病隐匿,发病之初,多因“面色萎黄”或“贫血”就诊。究其病因,作为慢性肾衰的病机特点即脾肾虚衰为本,浊瘀壅盛为标,本虚标实已成为业界之共识,而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为生髓之处,气血两亏始终是脾肾虚衰的并证,只是因病情变化在某个阶段表现突出被重视罢了。湿、浊、毒、瘀作为病理代谢产物,作为标证,同样因正邪消长变化而变化,伴随在疾病的全过程。综而述之,老年慢性肾衰以脾肾虚衰,气血双亏为本;湿浊壅滞,瘀血阻络为标,随正邪消长,本虚标实相互交错,互为因果,形成基本病机。
二.辩证论治
慢性肾衰,病程冗长,病情反复,症状多样,兼证纷杂,临证应紧抓病机,权衡气血、阴阳损伤的程度,水湿、浊毒、湿热、瘀血的轻重,辩证加辨病,急治其标或标本兼治,防变证丛生。
1.基本证型
脾肾不足,湿浊壅滞。主症: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夜尿频多,头晕眼花,纳呆少食,舌淡胖,苔腻,脉滑。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行滞。方药:芪苡四君子汤或合黄连温胆汤化裁。
脾肾虚衰,湿瘀交阻。主症:面色萎黄,畏寒肢肿,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舌胖暗,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治法:温阳益气,泄浊化瘀。方药:附子大黄汤加减。
脾肾两虚,湿热互结。主症:头晕目眩,心烦躁动,口中尿臭,恶心呕吐,口舌糜烂,大便秘结,或粘腻不畅,舌苔黄腻,或少苔而干,脉弦数。治法:清热泄浊,和胃通腑。方药:黄连温胆汤合小(大)承气汤加减。
2 .变证
除以上最常见三种证型,以下四种证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亦常合并或单独出现,均属急治其标范畴。
水气凌心。主症:胸闷气急,咳喘不卧,夜间加重,痰白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滑数。治法:心肺同治,降气逐水。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
胃气上逆。主症:恶心呕吐,食入即吐,纳呆腹胀,偶作烧心,舌淡,苔腻黄,脉滑。治法:寒温同用,和胃降逆。方药:苏叶黄连温胆汤加味。
浊毒冲脑。主症:神识昏蒙,谵语妄言,嗜卧或烦躁不安,头晕头痛,四肢抽搐,大便臭秽,舌红,苔厚腐,脉滑弦数。治法:心脑同治,开窍醒脑。方药: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清开灵等。
虚热动血。主症:烦躁不安,渴而欲饮,吐血便血,舌淡好,苔黄,脉洪数或细数。治法:清解热毒,凉血和营。方药:清开灵,清营汤加减。
认为中药多因素、多靶点,动态的、多向调整作用,恰好能针对虚、湿、浊、毒、瘀的病理特点及正邪消长变化状况,不断地重新辩证论治,努力使病情以平为期,能达到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