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升降乃阴阳具体运动之方式,自然界四季之变迁和风雨阴云之变化,人体生理机能之新陈代谢,莫不与阴阳升降有关,阴阳升降反常或停息所造成的后果,《素问"六微旨大论》 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 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反常则灾害 至矣”。于此足见阴阳升降所关者至为重要。出人与升降虽有不 同,然二者乃相互为用。有升降则出人不废,有出入则升降不 息。人之呼吸为之出人,生理机能之新陈代谢过程亦可谓之出 人,然此出入实依升降运动以完成。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以静为根,动者能升亦能降。动而无静有升而无降。静以动为根以动为用,静者能降亦能升。静而无动,有静而无升。清浊动静即是阴阳,清者为阳,动者为阳,浊者为阴,静者为阴。阳以阴为基,无阴阳必去,阴虚阳定亢,阳恋乎阴而有所归。阴统于阳,无阳阴亦去, 阴得阳而能化,阳虚阴将凝。阳得所归则升者能降,阴合阳化 则降者能升。阴阳之气能化未有不本于升降者。《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大气”。此阳为升阴降阳为开阴为地,阴阳 化合云行雨而施者。浊阴归为地气,能上升为云者,乃因在天 之阳相召。地气上升为云,天阳化之降而为雨,雨虽至天降, 实由于地气之上升,升者皆为降用,降者亦为升用。人处天地 升降气交中,无不相感而然。人以肺为天,主阳主气。肾为地, 主阴主水。肾为性命之根,真阴真阳之所舍,肾中真阳之气温 煦上通各脏腑之阳,肾中真阴之气滋养上通各脏腑之阴,然阴 不能自升,必随真阳之升而升。升已而降,天之阳不能自降, 必合于上升之地气而降。此亦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之义,实阴 阳生化之机。在下焦,阴中有阳而气生;在上焦,阳中有阴而 气化,若下焦之阳不得合阴以化,则天气不下济而穷于降,阳 和于阴以化,阳即随阴而降。下焦之阴不得阳无以化,则地气 不上.行而穷于升,阴和于阳即随阳上升。然欲使上焦之阳降, 尚应使肺能为心用;欲使下焦之阴升,亦须使肝能为肾用。脾 胃处气交中,而阴阳藉以升降者,肝肺实乃升降之元机,《素 问I天元大论》说:“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金木应于肺肝,木 主发生应春,舂为生化之始;金木收敛应秋,秋为成实之终, 终始不息,其化常行。故天气之降由肺.始地气之升先于肝; 肝司地气之升,肺司天气之降。由升而得降以运育于地者,肺 为肝用,由降还得升以还畅于天者,肝又为肺之用。肝为出地 之风,乃元气之别使,心之召肺而布天气,肺之从心而归地气, 皆不能离肝木以为用。《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为独使”。 一阴者肝。如在下阴中之阳有肺金,为一阴之化源而使其能上; 在上阳中之阴有肺金,又为一阴之化源而使其能下。能上,心 肺合而天气布;能下,肺肾合而血源足矣。是木之所交木不离 金,金之所交不离肝木。肝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素 问-阴阳类论》说:“二阴至肺”。二阴者足少阴,肾脉之直者上 贯膈入肺中,是肝肾皆上交于肺。肾为肝之化源,肝以肾为体, 肾以肝为用,睥亦为肝之化源,睥以阴为体阳为用,主散精上 归于肺,肝得乎肾中之阳为阴中之少阳而主升,是以合肾与脾 之阳上升至肺,阳升而阴随之而升,以阳助阴升,故不曰阳升, 而曰阴升。肺得乎心中之水为阳中之少阴,合下焦上升之阴中 之少阳以化。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故肺脾肾之阴皆能下降于心。心以阴为体阳为用,阳得阴化而血生,心得血为补,血脉 润则阳中之阴先降,阳亦随阴而下归:天之阴即地上升为阴, 以阴随阳化,故不曰阴降,而曰阳降。《素问’逆调论》说:“胃 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是以肺合心与胃下降至地,阳中之 阴降至地合阴中之少阳以化,阴得阳化而阳乃舒,则气之化源 裕矣。真阳由阴中而升,真阴由阳中而降,然后地天相交而营卫大通。
临症病机不离阴阳升降,阴内阳之守,阳外阴之使,能会阴阳之元始,则上下内外,左右前后,一言而终。辨证需知常与变,若常且不知,焉知其变,常与变不明,而欲治其因变所生诸疾,幸中者几稀矣。前人有“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使 错”,乃发人深省之语,意在识本也。
一、脏腑阴阳与升清降浊
阴阳本源于哲学范畴,分别代表相互关联对立的一对事物,亦表示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自然界相片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均可以阴阳示之。“天为阳,地为阴。水为 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素问丨阴阳应象大论》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人医学领域则“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阳。言人身中脏腑之阴 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金匮 真言论》故有“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类经》)之论。春夏 秋冬之变更,风雨阴晴之变化,生命活动之新陈代谢,莫不与 阴阳升降运动息息相关。一阴一阳,一静一动,一降一升,互 为其根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 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升降反常或 停息则造成“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 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反 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丨六微旨大论》)出人与升降虽有不同, 然而两者相互为用,有升降则出人不废,有出人则升降不息, 足以说明阴阳升降之重要性「人之呼吸谓之出人,生理机能之 新陈代谢过程亦可谓之出入,然而此出人实需要依靠升降运动 来完成。阴阳升降理论贯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之中,行之有效,已为万代医家所赞许,进一步探讨脏腑之阴阳与升降之规 律,意在指导临证时先知其常而后察其变,不被升降反常所致 之疾患所闲惑,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顺应脏腑阴阳升降之性, 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五脏六腑乃人体之大主,脏与腑而言,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从五脏升发清阳之气,六腑降泄浊阴之气来看,升清者为阳,降浊者为阴。五脏之中,各有阴阳所屑。每一具体脏腑,又有阴阳之分,正谓“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其中以肺为天,主阳主气,居 于上.焦。以肾为地,主阴主水,居于下焦。脾胃居中焦之地, 互为表里,系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者散精似肺以主阴,胃者纳 谷和降以主阳。心者火脏,居于上焦,“君主之官,”为神之居, 血之主,脉之宗,以下行为顺。肝者风木之脏,位居下焦,性 喜疏泄,升阳化阴;胆附于肝,为少阳之府,性顺下行而温肾 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为元气之别使,起始于命 门,生之于胃,统之于肺,升由命门而至肺,降自肺而归命门, 此乃气化之场所,气机升降出人之通道。
肺属金应于秋,五脏之华盖,“天气通于肺,‘’主一身之气, 司呼吸之气,呼出浊气为升,吸入清气为降,呼吸和谐,升降 相因,全身气机调畅。肾之脉直者上贯人膈人肺,而有肺气下 归于肾,肾气上通于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就有“呼吸之 本在于肾”之说。肺气不足,无以化阴;肾阳不足,阴无以化; 阳不下归,肺气不降,升多降少,难归于肾,呼易而吸难,肺 气上逆是也。人身之阳气滋生于肾,升发于肝,转输于脾,主
之于肺。若阳气虚或郁而不升,肺气虚而不陷,降多升少,呼难而吸易,乃肾气上逆之故。此谓肺为气之主,肝脉之支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肾为气之根也。肺与肝实乃气机升降之关键,“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素问‘天元纪大论》〉金木应 于肺与肝,木主发生应舂,春为生化之始。金主收敛应秋,秋 为成实之终。终始不息,其化常行。地气之升司于肝,天气之 降因于肺。由地气之升而得降者,肺为肝用;由天气之降而得 升者,肝为肺用。此即肺气降而肝气和之意。
心属火应于夏,体阴而用阳,充血脉,下行为顺。心阳得心阴之化而血生,血盈于心为补,血脉润则阳中之阴先降,阳亦随阴而降。火本炎上,何能下行?盖火中有水耳,水火二脏,肾心属之。肾气者水中之火也,心血者火中之水也,肾阴随肾气上奉于心,心阴充足则心火下降,肾水升,心火降,水火相因,生机无穷。正如《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牛,心为之火居 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 故生意在焉。“
肝属木应于春,且为刚脏,主动主升,主疏泄而藏血,以阴为体而阳为用,乃元气之别使,人体气机运动的关键,故有 “百病皆生于气”之论。五行之中,木土相克,脾亦为肝之化 源,又有“木得土而达”之说。土木相互为用则生机全,土木 不相为则生机绝。土木之用,惟是升降相合以尽其变。是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亦如《血证论》所说:“木 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 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 不免。肾亦为肝之化源,肾者水脏,全借风木升阳以化阴,木 不达则阴不化,木病则肾气不为用,肝失疏泄,肾失气化,地 气闭塞,浊阴乱于下,而肝肾同病。
肾属水应于冬,位居下焦,性命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元阴元阳之所含,肾中真阳之气蒸腾氤氲上通各脏捬之阳,肾中真阴之气滋养濡润上通各脏腑之阳,然而阴不能自升,必定随真阳之气升而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互为化源,肾阳之升上助脾阳,补火生土是也;肾阴之升上通脾阴,脾阴不足实属肾阴不至于脾;肾阴助脾合于胃,胃阴含脾阳以化,则胃阳不亢而下降,其化源在肾,此谓先天养而后天之理。
概而述之,肺心同居于上,以布天气,胃承之能健运而和降,肝肾同居于下以奉地气,脾借肝上升之阳以化湿,湿化则脾气自升,脾气升,则下焦阴中之阳升;胃气降,则上焦阳中之阴降,升降之道不离中土矣。
二、脏腑病病与升降失常
人体疾病之所生,无论因于外感,源于内伤,皆责之于正不胜邪,脏腑失调,气血不和,气机逆乱,阴阳失衡,其总病机不离阴阳升降,即清阳之气不升或升发太过,浊阴之气失降或降下过度。“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 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易辨,阴中之阳, 阳中之阴难辨。上下开合易知,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难识。 升降之阴阳,乃真阴真阳,真阳非壮火食气之阳,真阴非坚凝 寒结之浊阴,识得脏腑真阴真阳升降之机,方能明其变而复其 常。升降不离上下,上下不离开合,开合不离阴阳,阴阳不离 内外,其名虽异,总归一元。如:呕吐、呃逆、不寐、痰饮、 吐血、咳喘、噎膈、反胃、胁胀(痛)、眩晕、头痛等病症,各 不相间,或寒或热,或实或虛,亦各有因,病症不同,病位各 异,细细思量,病虽不同然而其本不异.皆为气机逆乱所致, 升多而降少。呕吐、呃逆、噎膈、反胃,皆胃气上逆也。不寐 者,心火难移于下,肾水不济于上,水火不济。肺胃之气逆, 亦能使心肾不交,夜寐难安,阳不入阴也。肺气失于肃降,水 道通调不利,水聚为饮,饮凝为痰,互为依存,痰饮生也。阳 不能为阴之守,阳升而不降,胃阳亢盛,热伤脉络,血离其经, 随之而吐;或肺气不降,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血随而衄。咳 喘之证,乃肺气不能归元,逆而1:行。肝之脉行巅顶,眩晕、 头痛乃气机逆乱,肝胆之气上冲。胁胀(痛)则为肝气横逆, 胆火上壅是也。再如泄泻、带下、疝症、足肿、脱肛、阴挺、 崩漏、水便不通等病虽各不同,然究其根源,皆真阳升少而降 多,阴不能随阳升。阳(气)不化(水)湿,水湿内滞,郁而 化热,湿热下移于胃肠则泄泻;湿热流注于带脉则带下增多; 湿热阻泻于下焦膀胱则水肿,水便不通。清阳不升,浊阴乱于 下,即肾中之真阳不能与脾胃之谷气互生而上归于肺,气陷于 下则脱肛、疝症、阴挺生。风木闭塞,中气不伸,阴失所统而 陷下,则肝失疏泄,藏血不能,脾失所统,血脱下陷,崩漏已 成。
纵观以上诸疾,皆因脏腑阴阳升降失常而生。简述之意在于明辨疾病本质之异同。病机不离升降,一升一降,俱有其二,升降变异所生之诸疾,不可胜数。病之本同则治同,病之本异则治异,识得病本之异同,则一法一药可治多病,不知异同,则流散无穷。病本既识,急者固然治其标,然而亦不可忘其升降之本。治法与方药皆应顺从脏腑宜升或宜降之性,从而治之则病愈,反而治之则病剧。如寒湿偏胜之泄泻、水肿等病,其本皆病于阴不得阳以化,真阴不足,阴寒内盛,温煦无权,水湿不化,阴胜阳困,始生寒湿,继化湿热,浊阴乱于下,肝之疏泄不达,脾之清阳不升,胃腑之气不降,湿热弥散,中焦痞塞。阳不化水为液为血而各不归经,聚而为肿,溢而为水。若微利湿以通阳气,助阳气以化湿邪,则正自复,邪自退。若以水湿为阴邪,非利之不去,岂不知利之法泄真气,过利水湿则伤阴,病即能幸愈,而真阳真阴大伤,正气难复,不免变生它疾。临证复见执以利之法洽疗此类疾病,正气多不易复,病发之时更重于往昔,本应助真阳之气升以昌其用,反降泄真阳之气于下,是不能从脏腑宜升宜降之性故也。因而临证之时,宵旨知此理者,执此理者,勿忘兼清中道,调适枢纽,不失升降之机,必事半而功倍。亦如《素问,阴阳说象大论》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冶疗之际,自当“谨察阴阳所在调之, 以平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