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重症从脾肾论治
发布时间:2022-11-13 本文来源:雷瑗琳工作室


案例1   胸痹(PCI术后)

程某,男,58岁,退休干部。因“劳力性胸闷痛2年,加重7天”之主诉,于2010年4月9日就诊。

患者于2008年3月出现胸痛憋闷,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但一天中反复加重,于西京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常规服药,2年中症状基本消失。2周前因家务劳累再次出现胸闷不适,自行含服丹参滴丸后缓解,其后上楼或后餐后症状会加重,1周内多次发作,发病以来,易疲劳,食欲低,晨起口微苦。睡眠欠佳,多梦早醒,小便正常,大便稍干。查:BP:130/88mmHg,,面色无华,体型中等,心率65次/分,心律齐,心音可。舌暗,苔白黄腻,脉沉。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段改变,心肌酶谱、血脂检查指标正常。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胸痹,证属心气虚,痰浊瘀滞。拟瓜蒌薤白桂枝汤和四君子汤化裁。

桂枝12g    法半夏15g   瓜蒌15g    薤白12g  

茯苓15g    白术30g   太子参30g    石菖蒲15g  

枳实12g    川芎12g    赤芍15g    地龙12g

甘草6g

二诊:服药5剂后,患者胸闷症状减轻,睡眠欠佳早醒。舌暗苔白腻,脉沉。方中予以柏子仁30g养心安神。

三诊:继续服药12剂后,患者胸闷症状未再发作,睡眠较前改善。舌淡暗,薄白,脉滑。去瓜蒌,继服12剂。

:《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笔者认为胸痹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发病必有心气不足,与脾胃功能关系也最为密切。情志异常、劳逸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脾虚失运,聚生痰浊,痰阻气机,痰瘀交阻,致心脉痹阻,使胸阳失展,出现胸闷胸痛,劳累及饱餐后加重;气血生化无源,心失所养,故见面色无华,失眠多梦。治疗温通心阳、健脾豁痰。故在仲景先生瓜蒌薤白桂枝汤基础上,加四君子,方中桂枝、薤白、半夏宽胸理气、通阳心阳;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瓜蒌、枳壳理气化痰,川芎、赤芍、地龙化瘀通络,邪去正安而愈。



案例2   心悸(冠心病)

李某,女,69岁,退休工人,以“发作性心慌伴气短4年加重2周”之主诉,于2015年6月2日。

患者4年前在过度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经查确诊为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服倍他乐克47.5mg,每日一次。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胸闷、气短、肢体水肿。1年前住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3级。1周前,受寒感冒后,心慌、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头晕、黑朦、晕厥,自服“丹参滴丸”后不能缓解。恶寒,食纳差,伴恶心,无呕吐,睡眠差,小便量少。双下肢轻度水肿。查:BP:120/80mmHg  HR76次/分。神志清,精神差,慢性病容。双肺(—),心率65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可。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滑,结代。BNP:4120 ng/L。心电图:频发房早,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炙甘草15g   太子参30g   山药50g    桂枝18g      

生地12g      川芎 12g     赤芍15g     枳壳12g    

丹参30g      茯苓皮30g   泽泻30g     葶苈子30g

砂仁6g(后下)

二诊:服药3剂后,患者心慌、胸闷症状好转,仍恶寒、乏力、汗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结代。前方去太子参,赤芍,泽泻,山药;加红参10g(炖服),黄芪30g,白术15g,生姜15g。并增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作用。

三诊:服药6服后,症状明显好转,继服上方12剂,症状消失后停汤药。

按:《证治准绳·惊悸恐》:“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即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心悸多因体质、饮食、七情、外邪等引起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本虚标实。本患者,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肾阳虚衰,不能调节水液输布,导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脾虚失运,水谷不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故见神疲乏力,面色晦暗无华,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当振奋心阳,行气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化裁。炙甘草、桂枝通阳化气,太子参、山药、枳壳补气行气,茯苓皮、泽泻、葶苈子淡渗利水,丹参、川芎、赤芍活血通络。



案例3   心悸(心律失常)

齐某,男,48岁。因“发作性心慌伴头晕1年”之主诉,于2017年元月5日就诊。

患者2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悸,间断发作,发作时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无胸闷胸痛,无头晕、黑朦、晕厥等,经查确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早。发作频繁,症状时轻时重。伴有乏力,五心烦热,多汗,饮食欠佳,睡眠欠佳,二便正常。查:BP:110/80mmHg,HR76次/分。神志清,精神差,慢性病容。双肺(—),心率55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可。BNP:4120 ng/L。心电图:频发室早。舌淡红少津,苔白,脉结代。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室性早搏。HOTER结果提示:室早9232次。早搏证属气阴两虚,心脉失养。当益气养阴,通阳复脉。

炙甘草15g     生地黄20g         太子参30g    桂枝 12g

川芎12g        赤芍15g             酸枣仁30g    麦冬12g

生龙骨30g     阿胶6g(烊化) 生牡蛎  30g (先煎)

陈皮9g        生白术15g

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心悸发作持续时间减短,自觉精神转好,仍有手足心烦热,汗多,睡眠较前改善。舌淡红少津,苔白,脉结代。守方仅微调整药量,桂枝9g,

三诊:服药12剂后,患者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舌淡红少津,苔白,脉缓。复查心电图:偶发室早。再服15剂,HOTER结果提示:室早1957次。

按: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的观点,认为因惊而脉动,因虚而心悸。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也认为“阳气外出,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笔者以为,“脾为后天之本”,与心为母子相系。心悸、怔忡的发生与心虚胆怯、心气不足、肝肾阴虚、痰阻、血瘀等多种病理因素相关,根本当责之于心、脾功能。本患者,恰因劳倦太过伤脾,脾是运化,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日久阴阳具虚,心神不守,搏动紊乱。治疗以炙甘草汤为主方,配合健脾益气之品,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方中生地滋阴养血,炙甘草、太子参补心脾气,阿胶、麦冬滋心阴,桂枝温心阳通血脉,酸枣仁、生龙、牡安神,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白术、陈皮健脾理气。治疗使心之脾气血阴阳恢复,心神内守,早搏减少。



病案4  心悸、水肿(重度心衰)

   患者马某,男,56岁,已婚。以“心慌气促、颜面下肢水肿加重1周”之主诉。于2012年10月8日由子女陪同就诊。风心病史十余年,劳力性胸闷心慌进行性加重,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因经济窘迫拒绝,选择保守治疗。接诊时心慌气短,咳喘不得卧,咯少量白稀痰,形寒肢冷,腹胀,颜面肿胀,纳差,小便少。不吸烟,不饮酒,家族史无特殊。 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雷米普利、倍他乐克、呋塞米、螺内酯。查体:脉搏106次/分,血压86/60mmHg。营养差,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唇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心尖在左锁骨中线外呈弥漫性搏动。心率106次/分,心率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有4/6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向左腋下传导。主动脉瓣区,亦可听到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腹部稍隆起,肝左肋下可及,肝颈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淡暗,舌体胖,苔少,脉沉细数。生化检查:BNP:2644pg/ml(余略)心电图:快速房颤,X线:球形心,呈普遍性增大,心横径增宽,肺动脉段稍鼓隆,心腰平直,主动脉弓影相对缩小。超声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中度)并关闭不全,三尖瓣返流(中度)肺动脉高压,左右心房大。诊断: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心律失常、心功能4级)中医诊断:心悸、水肿,属脾肾阳虚证,自拟益心附葶饮化裁。

处方:太子参30g    炙甘草15g   炒白术30g    黑附片30g(先煎)

         葶苈子24g    桂枝15g      茯苓皮 30g   大腹皮15g

         山药30g        陈皮9g        丹参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3剂  水煎  300ml  频服

二诊:心慌气短好转,颜面肢体水肿稍有减轻。仍气短而喘。口微渴,喜饮。舌体胖,苔少,脉沉细数。效不更方,继用原方11剂、

三诊:病去五成。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上方黑附子15g减量,隔日一剂与芪葶强心胶囊交替使用,返乡调养

按:慢性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脏相关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病系日久耗伤,心、脾、肾阳虚,水气不化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脾阳虚,坐镇无权,水气上冲。益心附葶饮系笔者通过多年的总结,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治疗晚期心衰的方剂,意在增加温补、化瘀之品,达到温补心脾、化气利水、活血通络的功效。


上一条:杂病从脾胃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