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某,女,36岁,教师,午后低热10天,加重2天。夏秋
之交因疲劳受凉发病,以消暑化湿兼疏风清热法治愈。
初诊(2013年8月15日):以“午后低热10天,加重2天”为主诉就诊。病史:10天前,因路途劳顿,吹空调后出现午后低热,体温37℃至38℃之间,可自行消退,因工作忙未诊治。2天前再次受凉发热加重,体温时高时低,最高时达38.8℃,随来求治。症见:午后潮热,时有高热,睡后渐退,伴有恶风,无汗,形疲神怠,周身酸痛,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大小便如常。查血常规、尿常规正常,胸片检查、腹部B超均正常。察其:体温38.3℃,神清精神差,肌肤灼热,舌质暗红,苔白腻。诊其:脉濡数。诊断:暑湿(中暑)。证属:暑湿内伏,兼感风邪。治法:消暑化温,疏风清热。处方:
银花15g,连翘15g,荆芥6g,香薷12g
厚朴6g,茵陈20g,青蒿15g,滑石10g(包煎)
扁豆12g,茯苓15g,柴胡10g,蝉蜕6g
防风12g,神曲15g。
4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8月19日):连服4剂剂后,周身微汗,发热渐退,未再出现高热,体温最高37.5℃,精神转好。继用前方,再服4剂发热消失无复发。
按:本案发病于夏秋之交,感受暑湿之邪,暑湿内蕴,气机不畅则发热,形疲神怠,肢体酸痛,湿热阻滞中焦,运化失司则胸闷脘痞,饮食减少,舌苔白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复感外邪,兼夹风邪闭于肌表,故无汗,恶风;劳累伤气,气虚脾胃健运失职,致使湿邪难化,湿热难解,病势缠绵。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故本案采用疏风清热、消暑渗湿之法。方中银花、连翘、荆芥、香薷消暑清热,辛凉清解,轻扬宣透,清透在表之暑热邪气,使邪外达而解;厚朴、滑石、茵陈、青蒿芳香微苦,化湿清热,能透热中之湿,又能清湿中之热;扁豆,茯苓甘淡化湿和胃健脾,且又具有渗湿之功。柴胡、蝉蜕、防风散肌表之风,使风邪疏散;神曲消食化滞,使湿邪透化,里无食滞,则暑热孤立。暑热加风,用辛凉散风祛暑之品,以“透风于热外”;暑热加湿,加用甘淡祛湿之品,以“渗湿于热下”。如此,可使风邪或湿邪与暑热之邪分而解之,不至于造成风与暑热或湿与暑热互相搏结,则邪气势孤而易除,从而使患者发热消失。叶氏治疗热邪夹风、夹湿之法,应用及时得当,可避免邪气内陷,逆传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