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 50岁;
主诉:间断性头痛1月余。伴右侧肢体不利半月余
临床表现: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癫顶、双侧颞部胀痛,随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核磁: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经住院抗血小板聚集、调斑降脂治疗好转出院,半月前正当冬春季节,受风后出现再次出现头痛,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等症,纳呆,眠可,小便量少,大便略干,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细弦。
辅助检查: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调斑治疗,并配合中汤药治疗,具体如下: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活血,祛风止痉
方用:补阳还五汤+防风、荆芥加减
处方:黄芪30g,防风、荆芥各15克,赤芍、地 龙、当归、车前草、天麻各10克,牛膝、红花、杜仲、川芎、 法半夏、胆南星、陈皮、各7克,火麻仁15克,
用法:4付,水煎分2次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4剂后,肢体活动、言语不清、头晕、小便较前改善,仍乏力,大便仍干,口眼歪斜、流涎改善不明显,在前方基础上加黄芪45g,郁李仁、僵蚕、白 附子、蜈蚣各7克,7剂。
三诊:7剂后患者头晕基本消失,肢体活动明显恢复,言语较前清晰,未诉流涎症状,口眼歪斜明显改善,二便如常。但仍觉乏力,肢体仍有麻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至80g,鸡血藤、牛膝、桂枝各10克。继服7剂。
四诊:病情大好,效不更方
方解:黄芪补气,防风、荆芥祛除外风;赤芍、地 龙、当归、红花、川芎以活血化瘀,通经络;法半夏、胆南星、陈皮健脾祛湿,熄内风,牛膝、杜仲强筋健骨,火麻仁以润肠通便等,诸药相合,以凑补气活血,祛风止痉之功。
体会
林海教授认为:中焦脾胃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的始动因素,正气亏虚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外风是引发和加重内风的因素之一,气候的剧烈变化可以诱发中风病的发生,因此从外风角度治疗中风病有其临床价值。中风病位在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祛风药有确切的行气活血、改善脑内循环功效,可直接入脑发挥祛风治血之功。因此临床中除了从内风角度着手,选用益气活血,畅通中焦气机等方法外,同时应重视外风说在中风病产生中的意义,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寻找其致病特点和辨证规律,认识其在中风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进一步辨证应用祛风类方药,发挥其在中风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
林海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西安市名中医,省级、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委会常委,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副主委,陕西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医学分会主委,西安市干部保健咨询专家。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要参加完成的科研课题分获省、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研省、市级项目3项。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熟练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解决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
专长: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脑梗死、脑出血、失眠、抑郁、焦虑、卒中后抑郁、头痛、眩晕、癫痫、帕金森病、痴呆、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