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一病区是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陕西省中医重点专科、西安市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历史悠久,在全国名中医、陕西省名中医王静怡教授带领下,始终以中医脑病为主要研究方向。
科室现有病床40张,医护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8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1人,其学术经验传承人2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2人。我科是陕西中医学院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指导导师3人,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在研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获得部级、省市级科技成果及奖励有4项。学科研究方向明确,中医特点突出,教学、科研、临床整体水平高,综合实力较强,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医院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强化科学管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医疗、科研、教授条件。
科室在学术带头人王静怡、王晓燕教授指导下,我们在中医脑病理论研究方面,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痰湿夹瘀”既是中风、眩晕的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在发病方面重视“痰”、“瘀”相互作用,以涤痰化瘀为大法,在国际上首次运用先进的核医学手段,证实了“痰湿夹瘀证”在脑血管病中的重要地位,及涤痰化瘀药“镇眩饮”的抗缺血、抗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并证实其优于单纯活血药物,从而打破了中风、眩晕研究中多重视“瘀证”、活血化瘀药在治疗中一统天下,纠正了相对忽略“瘀湿证”,忽略“痰瘀同源”的理论,忽视涤痰、除湿类中药的开发的局面,为中风、眩晕的研究、治疗开创了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制剂改革我们在镇眩饮的基础上研制了镇眩通络胶囊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受理审评,获得国家中药新药六类制剂的药品临床研究批件,已成功转让,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阶段。我科在初步完成临床小样本观察验证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验研究,以此揭示这些病证本质和特点,完善其理论研究。并通过大宗病例,总结证候特征,结合实验结果制定出了准确的、较为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治法和用药方案,依次使中医脑病的病证趋于系统化、规范化。
科室始终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基点,坚持稳定的专科发展方向,形成中风、头痛、眩晕、不寐四个优势病种,建立了中医优势凸显、治疗方法多样、临床疗效肯定的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近三年来通过临床疗效评价、难点分析等持续优化原有中风、头痛、眩晕、不寐的临床诊疗方案外,还总结、制定了中风后郁病、颤病、痫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建立了相应的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体系,积极参加国家脑病专科有关缺血中风、出血中风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并将“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中风病一、二级预防,形成了临床疗效好、中医特色鲜明的特色诊疗方案。
科研工作也紧密围绕“解决临床难题”这一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通过建设“陕西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完整存留我院脑病科名老中医临证宝贵资料,系统整理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同时深入开展中医脑病理论挖掘、临床评价、实验研究,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科研课题3项,获奖2项。在几十年的医、教、研中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过硬、团结协作性强的学术团队。近三年培养硕士生21名,师承人员3名。学科研究方向稳定,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科研、教学整体水平高,综合实力较强,在西北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影响力。
我科擅长于治疗以下疾病: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眩晕、头痛、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运动神经元病、格林-巴利综合症、帕金森氏病/综合症、重症肌无力、小脑萎缩、癫痫、睡眠障碍、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运动神经元病。
联系电话029-8962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