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知道的最实用的小儿推拿法
发布时间:2015-09-07 本文来源: 系统

妈妈要知道的最实用的小儿推拿法(一)

—————外感发热推拿法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李锋华

家有好宝宝还要有好妈妈,当小儿在家发热时,如果妈妈会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不但能为宝宝减轻痛苦,而且还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家人的担心。

外感发热,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抗邪能力不足,寒暖不知自调,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由于外邪乘虚袭表,而引起发热。

主要临床表现:

一、外感风寒发热: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 指纹鲜红。 治则:疏风解表、发汗散寒。

二、外感风热发热:发热重、恶风,微汗出,鼻流黄涕或浊涕、口干、咽痛、苔薄黄,指纹红紫。

治则:疏散风热、解肌发汗。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各100次,推下天柱骨200次, 拿风池10次,清天河水200次 风寒者:加揉二扇门200次。 风热者:加推脊、揉涌泉各200次,挤捏大椎穴5次起痧。

方义: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称四大手法,疏风解表、镇静安神; 推天柱骨、拿风池解肌发汗,清天河水清热、发汗;风寒者,揉二扇门可以温阳散寒,疏风解表:风热者,推脊、揉涌泉可以清热散寒,挤捏大椎穴,出痧,已达到开泄腠理,清热发汗的目的。 临床观察20病例,每一病例推拿共操作10-15分钟,平均体温下降0.3-1度,较不推拿仅药物治疗的患儿,能明显缩短其病程,并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促进康复。受到众多患儿家长的一致认可。

附:1.穴位

1.名称:天门

部位:两眉心至沿前正中线至发际成一直线。属线型穴位。

操作:令患儿仰卧(或取坐势),医者站于患儿头上方,两手扶住固定其头部,然后用双拇指端自眉心向上交替直推之前发际,称开天门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惕,精神萎靡,呕吐,惊风,夜啼。30~50次。

2.名称:坎宫

部位:沿眉弓由内眉梢至外眉梢成一条弧线。属线型穴位。

操作:令患儿仰卧(或取坐势),医者站于患儿头上方,两手扶住固定其头部,然后再以拇指腹自眉心向两外眉梢 分推,称分推坎宫。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目多眵,惊风以及内伤诸症。30~50次。

3.名称:太阳

部位:在眉后凹陷处。属面型穴位。

操作:用两手中指或两大拇指指腹 揉之。

主治:头晕,头痛,夜啼。30~50次。

4.名称:耳后高骨

部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属点型穴位。

操作: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烦燥不安,惊风等。5~20次。

5.名称:大椎

部位: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属点状穴位。

操作:挤捏或按揉。

主治:外感发热,项强头痛,咽喉肿痛。挤捏5~10次,揉100~300次。

6.名称:天柱骨

部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属线状穴位。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

主治: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颈强。30~100次。

7.名称:风池

部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督脉)处。属点型穴位。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指螺纹面用力拿风池。

主治:头痛,感冒,发热,颈项强痛,头晕目眩,近视等。5~10次。

8.名称:名称:二扇门

部位:在手背侧无名指与中指根,中指与食指根的夹缝间。属点型穴位。

操作:以食、中两指端揉该或以双手拇指端掐。

主治:伤风,伤寒无汗,痰喘,胸闷等。揉100~200次,掐3~5次。

9.名称:天河水

部位: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属线型穴位。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清天河水。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燥不安,口渴,弄舌重舌,惊风,痰喘等一切热证。100~200次。

10.名称:三关

部位:在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属线型穴位。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腹自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推三关。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肠鸣畏冷,四肢无力 ,斑疹白空。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症。100~200次。

11.名称:涌泉

部位:在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属点型穴位。

操作:用拇指腹推或用拇指端揉。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50~100次。

2.小儿推拿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