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推了一个一岁半的小宝宝,呕吐三天,开始吐的都是吃的不消化的食物,后面就是胃液和食物残渣混合物,青白色液体,酸腐味,孩子精神差,食欲不振,腹胀,吃即吐,一天3--4次,三天未解大便,第四天解三次大便,量多,酸臭,开始为糊状,后面两次为稀便,低热。医院查血血象正常,嗓子红,处方为蒲地蓝口服液一天三次。1天后,症状未见好转家长都急死了,担心宝宝脱水,真心不想输液。
见到宝宝时,宝宝面色苍白,毫无光泽,精神差,哭闹,腹部胀满,食欲差。辨证为脾虚夹积,给于健脾助运,消补兼施推拿法。第一次推完再未吐,精神明显好转,用吸管喝水都有了力气,而且单次的喝水量也比较足,看到这我就告诉家长,不用担心宝宝会脱水了。当天就再无发热,第二天查嗓子不红,食欲增强,精神状态正常了,第三天为巩固,重点给于健脾和胃保健推拿法。
宝宝恢复非常好,基本的治疗就到此为止了,其中最关键还是家长的配合。第一天我给宝宝推拿的时候就和家长沟通,饮食配合的重要性,嘱咐除了母乳和水,就喂小米粥,而且宝宝不想吃不要强求。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宝宝的食欲会很快增加,一定不能看到宝宝恢复了,想着赶快把生病丢掉的营养补回来,给他吃很多高蛋白、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那么,为什么在宝宝生病期间,要求宝宝喝小米粥呢?
小米呢,也叫“粟”,是五谷之首,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且耐旱,中医认为,小米味甘,性温,是补益脾胃的食疗首选。在《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的方后注解里面说,在外感风寒服用桂枝汤后,要“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说的就是小米粥,小米粥最容易被消化吸收,因此非常适合大病初愈、没有食欲或者脾胃功能虚弱的人。
为什么不用大米粥呢?
大米也叫“水稻”,也是五谷之一,水稻是生长在水里,性偏寒凉。中医上讲食物的药性都是和它生长的环境有关系。还记得每年秋季大闸蟹上市的时候,很多大人孩子贪吃就容易出现肚痛腹泻胃肠道疾病,就是因为大闸蟹生长在水里,性最寒凉,因此,食用时,都要蘸上温性的姜蒜汁,以中和它的寒性,而且不宜过量食用。同理,一般飞禽属于热性,但鸭子和鹅跟水沾上边了,就属于寒性了,所以需要烤着吃是最佳的使用方法。
由于宝宝弱小,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食欲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很弱,积食受凉后出现呕吐,低热,腹胀,腹泻,是中焦有寒,肠腑有热,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清淡,易于消化吸收,选择不增加胃肠功能负担的食物----小米粥则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