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慧教授从伏邪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发布时间:2023-04-12 本文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 结肠炎,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 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西医治疗主要以 5-氨基 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微生物制剂 等药物治疗,粪菌移植以及白细胞清除术等非药物 治疗 UC 的方法。西医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但 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中医根据 UC 的临床表现 将其归为“泄泻”“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中 医治疗以其个体性、不良反应少、疗效佳等特点,为 患者所喜,适合临床推广。 

   黄雅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 省第二届名中医,国家级第六批中医药经验继承工 作指导老师。黄教授从医 30 余年,在脾胃病的治疗 和研究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念。在中西医结合诊 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有幸跟 随黄教授学习,现将黄教授从伏邪理论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的经验,报告如下。 

1 伏邪理论介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为伏邪理论的纲领,亦为伏邪理论最早的起 源之处。其言:“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吴又可提出 “瘟疫伏于膜原”,首次提出了“伏邪”的概念,进一 步丰富了伏邪理论的概念。清代刘吉人在《伏邪新 书》中概括性总结了伏邪的病机:“有初感治而不得 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 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 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这一认识对临床应用伏邪 理论治疗疾病起到了指导作用。现代医家对伏邪理 论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挥,如今,伏邪理论已经不仅 局限于“伏寒化温”的范畴,其发展为囊括外感六淫 以及诸病理产物在内的伏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 疗疾病之中。

2 溃疡性结肠炎之病机 

2.1 脾肾虚弱,邪之所凑 

  脾胃虚弱,脾不升清,湿 邪内生,化热留瘀;或外感之邪,直中入里,伏藏于 内,日久肠络受损,经情志不畅或饮食不慎等因素 诱发,则发为本病。脾虚日久伤及肾阳致脾肾俱虚, 肾气亏虚,正气不足是伏邪发病的基础,正符合伏 邪“因虚而发”的特点。此外,有研究表明:UC 的发 病具有遗传相关性,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以生长 化收藏,遗传相关性可说明 UC 的发病与先天之本 不足有关,故而导致邪自先天而来,藏于体内,加之 后天失养,则伏邪积久而薄发。 

2.2 湿热内伏,化瘀难除 

  伏邪多以湿、热、瘀为 主。黄教授认为,现代人嗜食肥甘,体内痰湿之气盛,湿邪最易伏据。痢疾发病与伏饮相关。《素问·太 阴阳明论》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阴邪,性 黏滞而趋下,最易伏于大肠,而不易清除。湿邪阻滞 气机,郁久化热,湿热同存,相互裹挟而伤人,常入 经脉、营血,血行不畅则化瘀伤络,而血败肉腐成 脓。湿热缠绵入里,从而造成疾病具有缠绵难愈、反 复发作的特点。肠腑主津,喜温化而恶寒凝,然阴寒 之邪,性凝滞且收引,若其人素体阳虚,感寒邪则直 中下焦肠腑;或内生寒湿之邪,伏藏于内,渐损阳 气,阳气虚而卫外不足,寒湿内阻,气血凝滞不通, 则损伤脂膜肠络。现代研究表明:UC 患者血液中存 在高凝状态,说明瘀血存在于本病发展的始终。瘀 血既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 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瘀血不行,伏藏于内,暗耗阴 血,入里更伤筋损络。 

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法 

  黄教授指出溃疡性结肠炎从伏邪论治的 3 个要点:伏邪的根除,正气的扶助及诱因的祛除。

3.1 根除伏邪,谨防留瘀 

  湿热伏于肠道,气血凝 滞,化瘀伤络,故见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等。湿性趋 下黏腻,阻滞气机,损伤脾胃,故见腹痛、腹胀等;湿 常兼夹他邪伤人,若寒湿较重而证见脓多血少,便 不尽感,予参苓白术散以健脾利湿止痢,加防风、葛 根升脾气以利湿;若腹痛、下利黏腻不爽或里急后 重甚者,予木香、大腹皮、枳实行气导滞、调气化湿。 若热重于湿,其证见黏液脓血便,血较多,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感,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则 予三仁汤配合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等清热燥湿解 毒,解热于外,利湿于下;热毒甚者证见脓血严重, 大便黄稠臭秽,可予白头翁汤加减以清热解毒止 痢。湿热伏匿,久羁伤人,入血耗气,化瘀伤络。治疗 上常兼用行气活血之法,常用失笑散加木香、三七、 赤芍等行气活血化瘀。 

3.2 扶助正气,正盛邪退 

  《灵枢·百病始生》载: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 病乃成。”故黄教授强调:欲祛其邪,先扶其正。本病 以脾肾虚弱为本,体虚无力抗邪,故邪气内伏。治疗 上应当重视顾护脾肾,扶助正气。然而温补过早,易 闭门留寇,故疾病初期不宜大补,可予清补之品,如 茯苓、白术、黄芪之属。黄教授临床常用黄芪,黄芪 为疮家之圣药,既可补气升阳,又能排脓托痈,临证 中与白术相伍,益气脱毒力更著,又兼健脾祛湿之 功。若脾气虚者见大便夹少量黏液,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益气 化湿。气虚日久,伤及肾阳,致脾肾俱虚,则予四神 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阳虚明显者加干姜、肉桂温 补肾阳,涩肠止泻。若年老、久泻不止,脱肛者加黄 芪、升麻以升阳固脱。其正气盛,则邪不可干也。 

3.3 中药外治,直达病所 

   黄教授常用中药外治法 治疗本病,正是由于本病具有邪伏于内,局部邪实 的特点。因此将药液直接作用于局部,则祛邪之力 更著,疗效会事半功倍,治疗上常配合中药直肠滴 入之法。用药常以:黄芪、白及、地榆、儿茶、五倍子、 败酱草等加减。予地榆、败酱草解毒止痢、凉血止 血;五倍子、儿茶涩肠止泻,以祛伏邪外出。又其本 虚,故黄芪用量宜大,益气健脾以扶正,正气足更能 抗邪外出。 3.4 祛除诱因,预防再发 伏邪发病多由外感六淫、 饮食不慎、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黄教授指出,不仅 要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情志失调是引动伏邪的重 要诱因。西医学研究显示精神与消化道之间关系密 切,精神状态的变化,能引起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 的变化。而情志的舒畅与肝气之调达密不可分。黄 教授在本病治疗和调护时强调健脾、疏肝行气,肝疏 泄有度,气机调畅,则脾胃运化正常,大肠传导顺畅。 常以陈皮、木香、桔梗、枳壳等调畅气机。因此临床 治疗调护时常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感。 

4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60 岁。2018 年 10 月 29 日初诊,主 诉: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 5 年余。患者近 5 年因劳 累后反复出现大便夹脓血,于外院行肠镜及病理学 检查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口服美沙拉嗪 等治疗,服后症状轻,但劳累或情志不畅后易反复。 现症见:大便不成形,夹黏液脓血,大便次数多,每 日 5~6 次,伴里急后重,无腹痛,夜休可,小便调,纳 食可,舌淡,苔根白厚,脉沉细。辅助检查:2018 年 7 月 9 日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 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左半 结肠、活动期中度)。中医诊断为痢疾 (脾虚湿蕴 证)。口服中药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 15 g,炒 白术 15 g,茯苓 30 g,白扁豆 15 g,陈皮 12 g,甘草 6 g,炒山药 20 g,砂仁 6 g,炒薏苡仁 30 g,黄芪 30 g,木香 6 g,秦皮 10 g,仙鹤草 15 g,三七 6 g,大 腹皮 15 g,防风 10 g,白头翁 15 g,肉桂 6 g,石榴皮 15 g,黄芩炭 15 g,共 7 剂。予美沙拉嗪栓剂(纳肛), 每日1 次。灌肠药物:白及 15 g,黄芪 30 g,地榆15 g,儿茶 10 g,五倍子 15 g,败酱草 15 g。水煎 150 mL 睡前直肠滴入。嘱其慎饮食、畅情志、慎饮 食、勿劳累。 

  2 诊(11 月 5 日):患者上症明显好转,症见:大 便次数减少,每日 2~3 次,便可成形,偶有少量粘液 脓血,里急后重感明显减轻。伴晨起四肢乏力,夜休 可,小便调,纳食可,舌淡苔白,脉沉细。上方减大腹 皮,改炒山药 30 g,炒白术 20 g,加诃子 15 g,14 剂。 

  3 诊(11 月 19 日):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成形, 质粘,偶有粘液无脓血,每日 1~2 次,偶有疲乏不适 感,食纳可,眠可。舌淡苔白,脉沉细。减白头翁、黄 芩炭、木香、秦皮等,加苍术 10 g,蒲公英 15 g,芡实 30 g,益智仁 15 g,14 剂。服后患者大便每日 1 次,成 形,未见黏液脓血;此后守方加减,患者继服半年以 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诉未见复发。 

  按语:黄教授在诊疗过程中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并四诊合参,患者老年男性,平素脾肾亏虚,气血化 生不足,气机运行不畅而生湿,湿郁日久化热,湿热 相裹,伏于大肠,损伤肠络;其本固虚,无力抗邪,遇 劳累、情志不畅等诱因,外邪趁虚而入,内外之邪相 合则伤及肠络。观其舌脉:舌淡,苔根白厚,脉沉细, 四诊合参,考虑本病为痢疾(脾虚湿蕴证-湿重于热), 本病总以脾胃虚弱,肠道气滞,湿邪携热伏于肠络 为病机,治疗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用以大量党 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健脾渗湿止 泻之品;既扶正健脾,又祛湿止泻,正气盛则邪有所 出;患者病久伤及肾阳,少佐肉桂以温阳;湿邪裹热 同时伏据体内,予秦皮、白头翁、地榆以清热凉血、 燥湿止痢;疾病日久,气滞血瘀伤络,予三七、黄芩 炭以化瘀止血。患者常因情志不畅致疾病复发,予陈皮、防风、砂仁、木香等以调理肝脾气机,肝气疏 泄有度,则大肠通导归于常。治疗上始终将顾护脾 胃贯穿始终,祛邪扶正,气血同调,全方共奏健脾益 气、清热利湿、理气化瘀、解毒止痢之功。2 诊患者症 减,邪衰而正亦虚,湿热减而正未复,则以健脾补肾 为主兼以利湿为法,加大健脾益气利湿之品的用 量;3 诊湿热邪祛,脾胃运化有度,气血得畅,故患者 症状大减,此时当顾护脾肾,减清热止痢之品而重 培土益肾;予益智仁、芡实等暖脾温肾止泻。又湿邪 伏于体内,伤人缓慢而持久,致本病迁延不愈,治疗 切不可见效即止,故嘱其继服药半年余。

上一条:黄雅慧辨治消化性溃疡临床经验 下一条:胃食管反流病典型医案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