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郝伟教授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冠心病相当于中医胸痹、心痛、短气、真心痛等范畴。《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明确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有详细论述。在开篇就有高瞻远瞩的论述“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制定了9张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郝伟教授认为其中的“阳微”、“极虚”就是心阳气虚的明证,而“阴弦”就是瘀血的脉象表现。他强调本病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多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多为心阳气虚、心肾气血亏虚,阴阳平衡失调,而致心失煦养。临床由实转虚者较多见,多因气血亏虚,气机阻滞,瘀血痹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临床常出现胸闷憋气,重则出现胸痛不适;在劳累时气血更加不足,故上症加重;或在情绪波动,生气或激动后突发气血阻滞不通,故也可见上症加重。临症中,郝伟教授特别重视正邪虚实的轻重关系及气血理论的应用,活血兼以益气,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生血、行血,气滞则血行不畅,活血同时注重益气药物的共同使用。
(2)、郝伟教授对冠心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郝伟教授认为,针对冠心病治疗的关键是活血化瘀,临证中强调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则。活血化瘀法不仅在治疗胸痹、心痛等病证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中医内科学领域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清代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一个巅峰。目前中医内科学的诸多病证的辨证分型中均有血瘀证这一临床分型。郝伟教授多次强调“气血相关”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目前常用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通心络胶囊”“速效救心丸”“参松养心胶囊”“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银杏叶片”等均是以活血化瘀贯穿冠心病治疗的始终。郝伟老师认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胸痹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常选用血府逐瘀汤。胸痹病机常表现虚实夹杂,切不可不辩证施法,一味地活血化瘀。郝伟老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接诊患者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为主,遂配以补气、养阴、双补气阴之品,辩证用药。气虚型胸痹常以血府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加减;气虚型胸痹以补气为宜,酌减养阴之品,遂去生地;气当升提,牛膝引药下行,亦酌减之。阴虚型胸痹常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阴虚较重加养阴药,热盛酌加清热之品。气阴两虚型胸痹多以血府逐瘀汤合人参芍药散加减,气虚甚者,重黄芪、党参用量,阴虚多伴虚火,牛膝可引火下行,遂保留用药;阴虚甚者,因黄芪性燥,易伤阴,遂去黄芪,并酌减党参用量。
同时近年来,郝伟老师在临症中发现,对于胸痹程度较剧烈,冠心病血管病变较重的患者,临症中酌情加用破血药,如水蛭、三棱、莪术等,可行破血通络之效,但破血药物耗伤气血,临症中药量要具体斟酌。
(3)、郝伟教授对冠心病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①标本兼顾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分属于中医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痰饮、积聚、瘀证等范畴。见于各种病证阴阳气血衰败的晚期,或心本脏虚损所致,或他脏病久累及于心。临床可见喘促肿满、阴阳离决等危候,其病机如《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浮肿之由,脾虚不运,肺郁不通,肾气开阖不利,以致水渍三焦,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阴水小便清长,口不渴属寒,五皮饮加干姜、肉桂、附子之类。阳水小便短涩,口渴属热,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之类。年老体衰,脉虚之人,可加人参、黄芪、白术补元气助气化。若喘急短气,气促雍塞,不得呼气,为有余之实证,宜泻肺降逆,化痰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瓜篓、竹沥、车前子之类。若气短不得接续,为不足之虚证,治宜益气敛气,保元汤加五味子、杏仁。宗气外泄,耗伤心气,气虚无力运血,血不养心,则悸动不安,益气养阴,生脉散加黄芪、生地、枣仁、炙甘草。综上,心力衰竭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虚实错杂.标本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治疗应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基本。
②病证结合,虚实兼顾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冠心病心律失常型可见数(促)、迟(结代)脉以及各种心电图表现,一般具有热数寒迟之特性,数脉多见阴虚火旺者,治以养阴清心、安神宁心为主,迟脉多见阳虚寒凝气滞者,治以温阳散寒行气为主。冠心病心动过缓中医谓之“迟脉证”,临床主要症状有胸闷、心慌、气短、头晕、乏力、一过性黑朦甚至晕厥。郝教授认为迟脉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脾肾。因心肾气虚,心阳不振,推动气血运行无力,心脏搏动失其常度,久病累及脾,痰浊阻遏,经脉不畅,瘀血内阻,心失所养,搏动无力。阳虚、痰阻、血瘀三者互为因果,缠绵反复。郝伟教授常用红参、鹿角胶、天竺黄等药物配伍,红参益气健脾强心,鹿角胶温肾助阳,养血复脉,天竺黄化痰散结,配以活血化瘀之品,标本兼治,相得益彰。对早搏、逸搏的治疗要辨证施治,审气血阴阳之虚,以及痰、火、饮、瘀之实。郝伟教授认为房性早搏为正邪相争相峙期,因人体禀赋强弱不同,故有虚实表现之不一,可表现心虚胆怯之虚证,或表现痰火扰心之实证,故房性早搏以虚实分治;室性早搏为正虚邪进期,邪气内扰,阴阳失衡,可表现阳虚或阴虚证,室性早搏虚证居多,阴阳辨证为要;逸搏为邪进正衰期,邪入血脉,邪伤气血,可表现气虚或血虚证,所以逸搏以气血虚辨证。脏腑阴阳失衡,气血流通不畅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阴阳失衡主要是心肾不能上下交通,心火不能潜降以温肾,肾水不能上升以滋心阴,而致阴虚阳亢,或心阳无肾阳之温补而成无根之阳,火有余或不足均能导致心律失常。而凡脉结代,必有气血流通不畅,故郝伟教授强调补肾、活血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将补肾、活血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因切中病机,用时每获良效。
③补通结合治疗冠心病PCI术后
郝伟老师经过临床发现很多患者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仍有心绞痛发作,多因体质虚弱气阴两虚、情志失调、脾虚痰浊,致血行不畅,瘀阻血脉、心失所养而发病,仍属中医之“胸痹、心痛”范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病机,对于实邪致痛者,病理产物已形成,管腔严重狭窄,PCI术立竿见影,挽救生命,但以此法解痛,开通血管后如不后期加以调整,则继之病变再犯,对于PCI术后患者的治疗,不辨标本虚实,就可能犯虚虚实实之戒,也正如张景岳所言“有曰通则不痛,又曰痛随利减,不知此为治实痛者言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加冰炭”。郝伟教授认为通法不能狭义的理解,凡能使气血平和调达之法均可称通法。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皆通法也。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行PCI术患者多病变已久,年久病理产物堆积,病变复杂,治疗不能局限于“心”,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且心肾同属少阴,两者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心肺分主气血,且同居上焦,郝伟教授在冠心病治疗中尤其重视心肾、心肺功能,在“本虚”时,当心阳虚、心阴虚或阴阳两虚时,常心肾同治;在“标实”时,即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为主时,常心肺同治。而对每因情绪或饱餐诱发胸闷胸痛者,往往心肝、心胃同治。
郝老师在诊治各型冠心病及并发症时,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本虚与标实兼顾,祛邪不伤正,补虚不恋邪。
(4)、郝伟教授对冠心病治疗的补充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郝伟教授主张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治疗法则,但并非唯一准则。他在临床中注重以中医经典为指导,灵活应用。通过近年临床经验总结,辨治冠心病患者仍多伴有气阴两虚、肝气郁滞证及痰瘀阻络等证型。方选自拟加味生脉饮、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根据患者舌脉症,仔细辨证,按此思路遣方用药,每获良效。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气虚推动无力,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阴津不足则血液不充,血行涩滞,不通则痛,发为胸痛;方选自拟加味生脉饮。加味生脉饮中人参改为太子参,加沙参,两药益气养阴,补而不燥。其中太子参,甘微寒,补益阴气、生津止渴、调肺润燥,丹参,活血凉血除烦清心。麦冬甘寒,润肺生津,为臣,中药药理显示麦冬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免疫调节作用。五味子酸温,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龙齿,性凉味甘涩,清热除烦,镇惊安神;两药为佐,增强益气养阴之效。茯苓健脾宁心;枳壳开胸顺气并引诸药到达胸部,合五味子一开一阖,开阖有司,升降气机有权,茯苓、枳壳共为使药。加三七、延胡索、赤芍以活血止痛,黄连、淡竹叶清心除烦,柴胡、白芍舒肝缓急,炒酸枣仁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效,有补有通,气阴得复,瘀血得通,胸痹自除。
肝气郁滞证:患者本属气郁体质,心理负担加重,情志愈加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之血脉受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为臣;陈皮、枳壳、枳实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加天花粉益气生津以治口干;加瓜蒌宽胸理气通便;加三七、葛根以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之效;加炒酸枣仁宁心安神。此类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加重原有的情志失调,既有因郁致病又有因病致郁,皆应从肝论治,通过疏肝理气,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
痰瘀阻络证:现代社会经济条件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过于肥甘厚腻,此类食物又黏又腻,易损伤脾胃,脾虚酿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停而为瘀,痰瘀互结,致心脉痹阻不通,发为胸痛。对于此类患者,宜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薤白为主药,化痰通阳,开痹散结;清半夏化痰去浊。患者舌苔腻,合二陈汤燥湿化痰;夜卧不安,合定志丸(石菖蒲、远志、党参、茯苓)开窍宁神定志;加生龙齿镇心安神;血脂较高,加荷叶、决明子、生山楂降脂;胃胀,加焦槟榔、香附、紫苏梗理气消胀。诸药合用痰祛瘀消,诸症得解。
(5)、郝伟教授对冠心病治疗的典型医案
李某,女,48岁,以“发作性胸闷、气短7天”来诊,7天前在与他人争执后出现胸闷、气短,伴有心前区不适,持续1-3分钟,休息后逐渐缓解,就诊于西京医院,运动平板试验示运动前Ⅱ、Ⅲ、avF、V5、V6导联T波低平倒置,运动后Ⅱ、Ⅲ、avF、V6导联ST段下移0.05-0.1mv,T波低平倒置,心肌酶、心肌损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高血压、吸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为求中西医结合诊治来我院,行冠脉造影示左、右冠状动脉系统无明显病变。现仍有发作性胸闷、气短及心前区不适,纳眠差,二便尚可,患者平素情绪急躁易怒,盗汗明显,经期紊乱,查舌红苔厚腻,边有齿痕,脉弦滑。中医诊断:胸痹 肝肾不足,痰湿阻络;西医诊断:1、冠心病 微血管性心绞痛 心功能Ⅱ级;2、围绝经期综合征。
姚X,男,49岁,以“发作性胸闷痛2年,再发1周”来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痛、气短不适,与活动量增加有关,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后可缓解。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于西京医院行冠脉造影及PCI术,置入一枚支架,术后症状缓解。1周前再次出现胸闷痛,活动后气短,再次就诊于西京医院,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支架内未见狭窄,嘱继续服药治疗。现患者仍反复有胸闷、气短不适,纳可,眠差,出汗多,动则汗出,夜间尤甚,大便干。舌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诊断:胸痹 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 心功能II级。
一诊处方:1、炒桑枝12g,太子参12g,夏枯草12g,元胡15g,全瓜蒌12g,苏木12g, 丹参12g,红花12g,佛手12g,泽泻12g,路路通12g,知母9g,灵芝12g,夜交藤15g,7剂,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300ml,煎至200ml,二煎加水200ml,煎至100ml,两煎混匀,早晚温分服。2、冠心香丹片,2粒,3次/日,口服。
二诊:服药后胸闷痛发作减少,气短减轻,出汗较前减少。舌苔薄白,脉沉弦。方药:按上方加炒枳壳12g,路路通12g,7剂,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300ml,煎至200ml,二煎加水200ml,煎至100ml,两煎混匀,早晚温分服。治疗2月,上方随症加减调整,患者胸闷痛基本缓解,出汗减少,病情相对稳定。
按语:患者西医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病例。中医属胸痹范畴,证属气虚血瘀证,本方重点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本方灵芝、太子参健脾益气,丹参、红花、路路通活血通络,柴胡、郁金、佛手宽胸理气,元胡理气止痛,夜交藤宁心安神,疗效满意。郝伟老师认为冠心病病性为本虚标实,冠心病病程较长时常耗伤正气,导致心气不足,常出现气短、心痛、少寐、汗出、乏力等症,治疗时强调益气扶正,补益正气。本例患者经益气活血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
(6)、郝伟教授对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研究的展望
郝伟教授强调上医治未病,诸如冠心病等疾病,在病情发展的早期即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是即应早期干预,而这正是中医发展的优势,我们在临症中也因此诸多获益,同时对中医药学进行现代化、系统的研究,丰富发展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是我辈中医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众多实验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等方面干预斑块的稳定性,中医学针对易损斑块以益气活血法为基本治法,益气活血药可干预TLR4 /NF-κB 信号转导途径,降低易损斑块相关炎性因子的水平,进而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23]姜华,姜玉姬等,益气活血复方对Toll 样受体4信号转导通路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 2) : 219-223. [24]贾连群,冯峻屹,杨关林等,丹参酮ⅡA 对 EA hy926 细胞 TLR4/NF-κB 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 5) : 337-340. 由于中药及复方汤药有效成分的复杂性,目前尚不能明确此过程是直接作用于TLR4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还是可直接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因此应进行系统的拆方研究,以及大样本、大数据、多中心对照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综上所述,应进行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探索出益气活血药通过干预TLR4 信号转导途径治疗易损斑块的具体作用机制,一方面有利于证明益气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不稳定斑块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思路,优化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