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8 【媒体视角】问道歧黄之术 传承国粹精华——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郝建梅
发布时间:2021-07-28 本文来源:郝建梅工作室

誉满中外的中医学、京剧、国画,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而中医学则被称为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提到千年的中医学,望闻问切,妙手回春,人们总会想到“传承”二字。中医师承教育是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形成流派的重要因素。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郝建梅,对“中医师承教育”颇有感触。

2002年跟随恩师——全国名中医杨震老师学习中医,至今已16年有余,不仅自己一直跟老师学习,同时安排自己的研究生、继承人也去跟随杨老师门诊学习,在她看来,杨老师是知识的源泉,那里永远有着学不完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郝建梅对这句话无比的赞同,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专注坚持终身学习深耕杏林


“《士兵突击》里和许三多一块长大的那个狙击手成才脑子非常聪明,但是起初他为什么没有成功?他想法太多,不专一。而许三多就认准一件事,然后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做好。杨老师通过临诊口传面授及专题讲课等形式答疑解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能做的就是像许三多一样,目标明确,坚定不移地将中医传承下去。”郝建梅说。

每天查房、门诊、带教……在学生看来,郝建梅似乎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的精力。学生不禁连连疑问:“老师你每天的精力怎么这么充沛?”郝建梅总是微笑着告诉学生,因为每天都觉得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在她看来,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需要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无论科室还是工作室,每天都是一大堆工作,另外还要搞学术上的研究,每天都想着如何高效率的将每一件事情做好,就会觉得每天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郝建梅认为,中医之精华隐于浩如烟海的医籍中,要发现、继承并发展之,必须苦读书、广涉猎。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多读书、多学习。不论是临床治病、写论文、搞科研均来自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临床经验。知识来源除个人实践外,更多的是学习前辈老师们或他人的实践经验。“我家在长安区那边,每天要坐四十分钟的地铁到医院。早晨走的早,地铁上人少我就坐着记两个处方、两个方药……我觉得每天做到这些我就能每天都有收获。”郝建梅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所收获的感觉让她觉得无比的踏实和真实。

从她眼里,我们看不到骄傲与自足,有的只是不懈努力的执着,有的只是永不止步的坚定。

郝建梅正在带学生们查房

                                                                心怀大爱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医患之间,需要的是彼此尊重与信任。有些患者就诊时匆忙,钱带不够情况时有发生。在郝建梅跟随杨老师出诊的时候,见到过两次杨老师借钱给急需的患者,老师这样的行为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她,后来自己在门诊遇到同样的情况,都会毫不犹豫替患者垫付,身上没钱时也想方设法借钱为患者解决燃眉之急。因为她理解患者的不容易,而作为对此份信任的回馈,借钱的患者下次来时都会主动还上,并表示出深深的谢意。

“我觉得这就是医患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理解。你能理解病人,病人能理解你,你能信任病人,病人更是信任你。我觉得这样医患沟通这个事情做起来就一点都不难,这些都是杨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的。”

2016年,肝病科突然送来一位大量呕血的肝病患者,需要紧急大量输血,患者家族有乙肝病史,无法满足献血条件,同时家庭条件也很困难。就在家属感到万般绝望之时,郝建梅急人所急,倡议科室医护人员为患者献血。倡议发出后,她所在的肝病科及医院检验科、针灸科等多个科室医务人员也加入到了献血队伍中,就连一直在医院做护工的杨女士,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大家齐心协力最后为这位患者解决了血源问题。

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像郝建梅这样的广大医者,总是怀着非凡的爱做着平凡的事情,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传承学习中的郝建梅

恩师巧点化言传身教终身铭记

在郝建梅的记忆中,大概是2003年,杨老师的门诊来了一位来自长武的患者,病情复杂,郝建梅用了半个多小时为他手写了一份十分详尽的初诊病历,第二次就诊时患者竟忘记了带病历。因为杨老师对初诊病历书写要求非常严格,况且每半天接诊门诊量80—100人次,郝建梅心里明白,这将意味着还得重新给患者再写一份病历,而当时的忙碌了一天的她也非常疲惫,加之年轻气盛,怨怒之火不由得发泄出来埋怨起患者,患者局促的脸都涨红了,一个劲儿的道歉。这时,旁边的杨震教授轻轻用胳膊肘怼了一下她,郝建梅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任性,就不再吭声,再次将病历重新认真的写了一遍。门诊结束后杨震教授也没有专门再提到这件事。

直到五年后,有一次郝建梅和杨震教授一同去长武出差,到目的地后,看到当地落后的交通以及贫困的面貌,郝建梅心里似乎记起了那件事,恰在此时,杨老师似有意似无意的淡淡提了一句:“你还记得之前你怪罪过的那个病人吗?他就来自这里。”老师一句话让她顿时羞愧无比,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从那以后,郝建梅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以后对待患者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换位思考,替患者着想。

“杨老师就是这样不经意的给我的人生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从此我对患者再也没有发过脾气,包括对学生我也这么告诉他们,因为你不了解这个患者背后经历了什么,你不了解这个患者所处怎样一个环境。”郝建梅说。

郝主任正在为患者进行义诊

如亲如友患者送锦旗传真情

2014年底,郝建梅生了一场大病,发热原因待查,在本院呼吸科住了近一个月,也缺了一个月的门诊,这可急坏了她的那些“粉丝”患者。他们打听到郝建梅在呼吸科住院,就一块去探望她,但由于发热原因不明,也担心外源性感染会加重郝建梅的病情,不方便探视。于是就一起想了个办法:给呼吸科送了面锦旗,感谢他们精心为他们关爱的郝建梅医生悉心治疗,希望以锦旗的形式将大家的关怀带给郝医生。

后来康复出院后,有一次全院开会的时候,郝建梅碰到了呼吸科的主任,无意中主任就聊起了这事:“你说有意思不?你们科室的患者竟然给我们送锦旗。”郝建梅疑惑不解,呼吸科的主任解释到,是在她住院那会儿患者们给呼吸科送的,还说了患者的名字。郝建梅这才知道患者为她做的这些事,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她明白,患者们是把她当成了自己很亲的亲人、朋友,他们希望能够用锦旗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医者仁心,不忘初心。正是郝建梅从医二十余载日复一日对患者的细心付出,才有了患者对她如亲人朋友般的回馈。在她的人生履历里,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她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尽管这些年获得了诸如“陕西省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等荣誉,然而闪耀的光环并不是郝建梅的初衷,能为众多的患者做一些竭尽所能的事,为中医的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她最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