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消渴病(阴虚燥热案)
初诊:2013年8月2日。王某,男,40岁,工人。以口干多饮、多尿3月为主诉就诊。症见:口渴多饮(24h饮水达4000 ml),多尿,每日排尿10余次,小便清长,乏力,消瘦,睡眠不佳,大便偏干,2-12天1行。查空腹血糖17.5mmol/L,尿糖 4+,无蛋白及管型。查其舌红,少苔,诊其脉弦细。证属阴虚燥热,法当滋肾润肺,生津止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处方:熟地黄12g,丹皮15g,炒山药30g,山萸肉15g,泽泻10g,茯苓15g,玄参15g,天花粉20g,石斛15g,麦冬15g。7剂,水煎取400ml,分早餐后30分钟,晚睡前温服。禁忌:外感发热、咳嗽停用此药,及时就诊。嘱其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二诊:2013年8月11日。服药7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口渴多饮,多尿乏力减轻,睡眠恢复正常,体重增加2公斤,空腹血糖降至9.6mmol/L,继服7付,水煎服。
三诊:服药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7.6mmol/L。
按: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消渴的发生始于阴虚引起烦热,常表现为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然燥热的本质是阴虚,而六味地黄汤是滋肾阴泻虚火的代表方剂,所以,在治疗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单方治疗就能起到满意效果。方中熟地黄重在滋补元阴,元阴得补则机体阴精得以充足,以山萸肉、山药、茯苓养阴健脾,固肾益精;泽泻、牡丹皮泻热养阴,使泻不伤正;加消渴养阴圣药花粉以生津清热,玄参、麦冬、石斛生津止渴。
案2、胸痹(气滞血瘀案)
初诊:2011年1月26日。于某某,男,56岁,工厂管理人员,安康人。以左侧胸部疼痛持续不解3月为主诉就诊。3个月前患者因其母离世,昼夜悲闷,心中忿郁,出现左侧胸部疼痛持续不解,于西安某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症见:左胸部疼痛持续不解,心悸、气逆,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自诉覆被热,揭被凉,夜间辗转不能成寐,白日却心平身凉,纳可,二便调,查其舌红紫边有瘀斑,诊其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所致胸痹,法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柴胡10g,赤芍10g,枳壳10g,桃仁6g,红花6g,生地20g,当归10g,川芎10g,桔梗10g,牛膝10g,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第一次煎煮20分钟左右,第二次煎煮30分钟左右,两煎混匀,分2次服,早中晚饭后30-60分钟温服。嘱:畅情志,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每日30分钟左右。
二诊:2011年2月3日.药后前证悉减,尤以气逆明显缓解,查舌红边有瘀斑,脉弦。前方加炒山药30g。12剂,水煎服。
三月后,患者欣然来告,服药后自感体舒,故自作主张加服上方12剂,现觉诸证均止,来请为妻治失眠。
按:高老认为胸痹多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下焦阴寒之邪上乘所致,胸痛、胸闷、胸部憋闷、气短等诸证突现。患者左侧胸部疼痛持续不解,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属瘀血在胸。盖血为阴,夜亦属阴,夜间病邪禀助于自然阴气,故血病常发于此时。且肝藏血,司情志,主动主升。《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体阴用阳,其性刚,全赖血液以濡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性。”瘀血内蕴,阴血失其畅达,影响肝用,故烦乱、气逆。或有言本案夜间懊恼烦热,理应栀子豉汤证也。然舌红紫边有瘀斑,则烦热,有外感史者,病在气分者,宜栀子豉汤;此案有情志悲伤甚史,加夜热不能覆被、舌红有瘀斑、脉弦,病在血分者,宜血府逐瘀汤。观其舌脉证,非气分之火胜,故用苦寒清凉之品,病邪反为凉遏,且药力不达病所,必效微,临床当用心分辨。二诊于病去四五分之际,加用炒山药顾护脾胃。诸药合用,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案3、胃痛(中焦虚寒案)
初诊:2009年9月6日。王某,女,61岁,家庭妇女。以胃脘部隐痛不适三年为主诉就诊。三年前患者因胃脘部着凉后出现胃脘胀满,反复发作,当时在某医院做胃镜示:(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胆汁返流性胃炎。症见:胃脘胀满、隐痛不适,嘈杂,痰多质稀色白,畏寒喜暖,四肢发冷,晨起呃逆甚,餐后好转,午后腹胀食辛辣后腹痛,腹泻,便溏日2~3次。查其舌体暗淡,边有齿痕,无苔,诊其脉细。此为中焦虚寒。法当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15g,炒白术15g, 姜半夏10g,砂仁5g,炒山药40g。放鲜生姜三片,大枣五枚同煎,6剂,水煎服,日1剂,第一次煎煮20分钟左右,第二次煎煮30左右,两煎混匀,早中晚饭后30—60分钟温服。嘱:适当以稍硬的烤饼、干馍片为主食,少油,禁甜食,畅情志。
二诊:2009年9月13日。胃隐痛胀满减轻,食欲渐好,晨起反酸,加枳壳12g,行气消痞。12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9月27日。无苔之征已见改善,反酸偶尔发作,午后腹胀减轻,加茯苓15g,继服12剂。之后以此方化裁,服3月后诸证悉除,同一医院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肠腺化生已不复存在。嘱换季之时须服汤剂3-5剂即可,坚持自今未反复。
按: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该患者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特点,以脾虚为主证。脾胃为后天之本,全身的营养来源于脾胃的消化、转输。一旦脾胃受病,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吸收不足,造成体质虚弱。此外,患者自身不知调养,加之用药不规律也是胃病日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故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方中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砂仁、半夏温中化湿;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山药平补肺脾肾。后加枳壳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中焦虚寒,纳谷少,生化乏源,得温补,则腹痛瘥;饮食自增,气血生化旺盛。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胃痛自止。益气健脾补中,功专力宏,全方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以平为治,症当自除。
高老认为治疗胃脘痛,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脾胃虚弱之病人,用药时要“忌刚用柔”,避免香燥太过。认清各种症状的所属关系,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总结、推演,寻求病理本质。他常说,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的实质,治疗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际。方中可重用黄芪,用量在30~60g,亦可配伍党参;胃脘胀重者加厚朴10g理气健脾;口黏者加藿香10g;泄泻者加重山药30~60g、芡实30g;纳差者鸡内金15g、焦山楂10g、白豆蔻10g;脘腹冷痛者加吴茱萸3~6g;泛酸甚者加海螵蛸15g。
案4、经间期出血(冲任虚寒案)
初诊:2013年06月24日,张某,女,36岁,职员,陕西西安人。以经间期出血2年为主诉就诊。患者2年前出现经间期出血1-2天,量少,色淡,无血块,患者平素神疲体倦,气短懒言,纳可,眠差,二便调。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气血亏虚所致的经间期出血,治当益气养血,固冲摄血,方用四物汤加减:
处方:黄芪30,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麦冬15g,姜半夏10g,厚朴10g,生山药30g,甘草10g。水煎取400ml,分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服6剂。禁忌:外感发热。嘱其规律饮食,适度运动。
二诊:2013年07月15日,经间期仍有出血,量较前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加枳壳12g以疏利肝气。
三诊:2013年08月01日,经间期未再出现出血。在服上药6剂,以善其后。
按:高老认为本病主要为脾气虚弱,冲任不固,阳气不足,不能统摄气血,因而出血;脾虚化源不足,故经量少,色淡质稀;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脾气虚之征。气为血帅,气虚则统血失职,故见经间期出血。本方在四物汤基础上加减变化,四物汤被誉为“妇科第一药方”,方中生地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以黄芪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麦冬滋阴养血,半夏、厚朴、枳壳疏肝理气,肝气调达,则血行通畅,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功能益气养血,固冲调经,故出血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