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天元纪大论》之“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用“君火”和“相火”代表暮春时节和盛夏时节两个阶段的气候和物候特点,这是对相火最早的描述。“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是他在《内经》“少火、壮火”说的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吸收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而形成的。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祖国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等,都有了长足进步。
先生师从丹溪学派传承人王新午老先生,倡导丹溪相火学说,在肝病的辨证方面独具匠心,认为肝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只有在血养其本,气资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调畅敷和而不病。否则最易导致“阳用有余,体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创新性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提高了对肝病的病机认识水平。按肝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六型相火”: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用内生火热理论指导并贯穿于肝病的临床治疗始终,是先生诊治病毒性肝病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