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的正伪之辨
撰稿人:胡兴律
学过《中药学》的都知道,中药药用名和药物来源的植物名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同一味中药可能会来源于同一属、同一科的不同植物,甚至会来源于不同属、不同科的不同植物,这样说可能很拗口,但事实上这是在中医中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风土习俗各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这种同药不同源,同名不同种的奇特现象,但即便是这样却丝毫不影响中医中药的实践运用,因为中药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言归正传,既然说到药名与植物来源的问题,那么最复杂最混乱的当属姜科植物的几味药——郁金、姜黄、莪术,它们共同的作用是能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临床使用较广,但在这里暂不讨论它们的临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及《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对郁金的植物来源有详细的说明:
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姜黄Curcuma longa、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的干燥块根。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的干燥根茎。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nosa Roxb、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 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的根茎。
上面这段文字如果单看某一条似乎不会发现异常,但如果罗列在一起就会把你带进云里雾里而纠缠不清,对比一下不难发现端倪。郁金、姜黄、莪术三味药的来源不外乎温郁金、姜黄、莪术、广西莪术、蓬莪术这五种植物,根据不同的药用部位归入不同的中药品种,比如姜黄及莪术使用的是植物的根茎,而郁金使用的是植物的块根,一字之差,但在植物学上却代表的是不同的部位,其有效成分的组成或含量也有所差异。也就是说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经过采摘、分割、炮制后就变成了不同名的中药,而不同类的植物经过采摘、炮制后也会变成同一种中药,这便中药中同药不同源、同名不同种的原因。这种现象还有如花蕾入药的金银花,枝条入药则为忍冬藤。
药物的品种或来源在不同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上文说的郁金,目前认为其来源有四种——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然而根据文献记载,清代以前作为郁金使用的只有产自四川的姜黄Curcuma longa和产自广东广西的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 ,而温郁金与蓬莪术并没有作为郁金入药,缘何至此呢?
叶梦珠《阅世编》说“郁金之贵,于经传见之,诗歌咏之,然未有如顺治、康熙初年之价者,则川、广之乱甫平,百货未通,郁金一两值银二百余金,然亦无处可觅。”
再如《增订伪药条辨》云:“(郁金)本非贵重之品,清初吴乱未靖时,蜀道不通,货少齐居,致价数倍,甚则以姜黄辈伪之。”
由此可见,在清朝初年,西南出产的正品郁金由于战乱无法运达中原,而致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良药郁金成为了名贵药材。无利而不往,强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做药材生意的商家,也给了他们发家致富的商机。在这一背景下,具有相似功效,又同属姜科植物的中药姜黄、莪术便成为郁金最为恰当的伪品而冒充郁金进入市场,进入药斗,进入病人口中。久而久之,竟然也由假冒伪劣混成了正品,这也就是目前郁金的来源包含姜黄、莪术的植物来源的主要原因。
从另一方面来讲,选择姜黄、莪术冒充郁金,从药用成分和功效主治上并无原则错误,因为它们本身就属于一类药,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功效主治,只不过在效果上有所差别,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它们最多属于“劣”,而不属于“假”。但我想药典仍然这样记录那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