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历程回顾---姚树锦
发布时间:2021-01-08 本文来源:陕西姚氏太和医学内科流派工作室

姚树锦口述李晓阳整理

一.学习过程回顾

1.认知:每位医者均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以至于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我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

01.我家为清太和医室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受家严姚兴华(三代传人)颇深。老人生前系陕西省名老中医,在陕西省名老中医精华荟萃第一集中有详细文字记载。自我上学以后,【约略在1948年前后】一有闲暇即为家父抄写处方,而要记住方名,便需背诵《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早期处方为毛笔书写【因社会动荡因素,现存老人墨宝不多】,我恐难以复制及保存,后期改易铅笔、圆珠笔之类书写为一式两份,自留一份做整理医案使用。随后不断增加读书,渐及《濒湖脉学》等书。高中毕业后,家父命我先学中文,以达文为医用之效。我即考入西北师大中文系学习约2年。古文功底过关后即停学专攻中医。

02. 1958年随家父参加了西安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工作,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中医临床。很快日门诊人次就达一百人次左右,并受医院安排,协助家父从事高干特诊和科室会诊。当时该医院属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及针灸人员不过十人而已。家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时常难以应诊,后门诊及会诊工作遂由我多数接任。而在繁忙的门诊工作之余,尚需承担西学中的教学工作。由此契机,有了进一步系统学习的机会。

2.系统学习

01. 1964年陕西中医学院举办了全省在职中医提高班(面向西北地区,全班20余人,以备中医学院师资人才。包括内蒙、青海之人),我受西安市卫生局遴选推荐入学深造(共四人)。在此系统深入学习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尤其认真的研读了《中医各家学说》。学习的提高,对日后临床、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5年暑期,由省卫生厅中医处王润亭处长率队,我们五六位中医在全省中医工作开展较好的五六个县市搞学术调研,从中受到了相当的启示。

02. 1965年调入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真可谓了了我的长期夙愿。西安市中医医院当年属西安地区名医荟萃之地,在此工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在内科三个病组门诊轮转(肝病沈反白、黄宝中,肾病组王小范、姚金玉、田坤玲、任玉琴、马琳,血液组李全、。。。麻瑞亭老先生定期查房)使个人眼界及才干均有进一步的开阔和提高。

3.教学

七十年代后(约70年),省市两级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我被抽出从事教学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临床向教学转换角色,遂再次深化专业知识,教学相长,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起初为一年制普及班(市)【孟燕、郑恵兰、张永金等护改医】,继之以二年制提高班(省),为省内培养了不少当时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后有举办了两期三年制的研究班(省),入学条件必须是文革前的本科毕业生。这种班级对教师队伍有严格的要求,作为学习班的负责人,我遍请国内著名的中医名家和中西医结合的著名医家,自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武汉、太原、广东各地凡健在的颇负众望的数十位前辈在西安讲学。在此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这为我在接受省厅安排,在省内举办各院校学习班、中医提高班、经典著作学习班的讲学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研究班分配至全国各地实践期间,我们教师团队也北上南下,遍访各地中医学院(如北中医、湖南、浙江、上海、广东),相互交流学术经验。

由于研究班的学员都是本省市各大医院的骨干力量,都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储备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教学中他们不但要学习医学临床经验,更要求讲授中医临床的规律。于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经验,撰著了辨证论治、证型规律、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冠心病的辨证论治、健脾利湿法的应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举隅、三因制宜等学术论文,从而逐步体悟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体系。

有不少专家水平的学员所提问题十分深刻,要求从治疗工作的指导思想入手,对病证的治疗观点进行探讨。而这些高水平的学员,不但能很快并充分的认知、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合理性,而且其临床应用能力也颇为令人赞叹。这和我们在上海中医学院从事教学的专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越是高水平的现代医学专家,中医学习的越好,临床应用能力越强。

二。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

1.论文 在医疗、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体会,经过整理渐渐变为指导自己工作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与观点。

当时在东北一篇文章看到关于治疗的“扶正固本”的提法,领悟到这应该是一种治疗大法,符合自身临床经验体会,遂依此撰文,明确为自己的临床学术经验和思想,在我省、市、地、县许多学术报告会发言进行阐述。在四医大、西安医学院(现交大附属医学院)等多所大医院做过此一专题讲座。在我带教的全国2~4期的继承人毕业论文中,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阐发。

随后又根据治疗中的体会和对经典的领悟,意识到人身阴阳气机升降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的重要性,遂撰文阐述脏腑功能活动中一些具体规律,以及从《内经》出发,研究气机对人体发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的文章。

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意识到,脏腑在人体的作用各有特点,而《内经》中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实而不能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便是对其生理特点的精辟概括。而以之指导病理容易出现脏病多虚、腑证多实的临床特点,所以我将脏腑并的治疗大法总结为“补脏通腑”。以之指导临床,我的弟子们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

对于临床疑难病的诊疗特点,也在省中医研究班进行了讲述,且曾经省电视台报道。

2.科研

八十年代中期,各地中药厂家纷纷前来索要秘方、验方以开发生产。遂组织科研小组,其中包括省中药专家、省药效专家、省检验专家共五人。我们首先对六腑以通为用的腑实证(包括胆囊炎、胰腺炎、消化不良、便秘等)处方,进行了基础实验和质量研究,经过省内专家签字后一致通过,由省国药厂投产问世,新华社通电全国,各省报也竞相转载。一时间来信如雪。上海某患者来函求治,处方后其萎缩性胃炎经胃镜复查痊愈,来信至陕报社刊发感谢,同类患者蜂拥而至,每日排队应诊者宛若长龙。

此后其他药厂更加要求继续研发,而且承担一切研发费用。于是重组研发队伍,总五脏以补为法,投入对家传并我进一步调整的“固本咳喘丸”的研制。经专家一致认定,此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后由西安自力中药厂投产。一年后此药竟进入三十多个国家市场。

另曾为自强国药厂研发“健身先天宝”,满足了不少临床患者需要;九十年代在红会医院专家、、的再三请求下研制了“颈病宁”,后申报为红会医院院内制剂。

我的弟子王维英在我的方案指导下,研发“血尿宁”申报为西安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

由于从事药物研发较多,获聘省卫生厅委任为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副主委,后因年事已高而辞去此职。

寄语:作为一位高层次的临床人员,不能满足于当好处方大夫、成方大夫,而要构筑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不断总结经验,否则何来创新?

机遇从来是为有准备的人而设,不能以日常工作生活的繁忙而放弃学术上的进步和努力!要有大打算,细安排,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入中医药发展的大事业中去,就会有所成就!

上一条:姚兴华医事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