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医案
发布时间:2021-03-17 本文来源:高上林和裴瑞霞工作室负责人

1、消渴肝郁化火

初诊(2018年10月22日):刘某,男,37岁,教师。以血糖升高3月为主诉就诊。现空腹血糖6.5-7.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3.7mmol/L,服“二甲双胍片0.5g,3次/日”,B超示:脂肪肝。症见:口干,困乏,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嗜睡,口中异味,纳眠可,小便黄,大便正常。舌淡苔黄腻,诊其脉弦。此为肝郁化火。治以疏肝清热、生津止渴。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10g、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5g、金钱草30g、花粉30g、苍术10g、决明子30g,6剂,日一剂,水煎取400ml,分早餐后30分钟、晚睡前温服。禁忌:外感发热停用此药,及时就诊。

嘱其慎起居,避风寒,畅情志,饮食有节,适度运动。

二诊(2018年10月29日):口干,困乏较前减轻,体重下降4斤,余症同期。上方继服12剂。

三诊(2018年11月12日):患者无不适,多次自测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均小于10mmol/L。

按:裴老师认为本病应属消渴病范围,而肝郁气滞也是其基本病机之一,《内经》云:“木郁达之”,治疗上应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通过调畅气机,疏通血脉来治疗消渴。肝失疏泄,郁而化热,生燥伤阴,耗伤正气,可致口干、多饮、消瘦等消渴病症状。同时气机紊乱,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也是消渴原因之一。故用柴胡疏肝散诸药疏肝清热,生津止渴。加花粉生津止渴,金钱草、苍术、决明子化湿消脂。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效。整体辨证用药,方药对症,获效甚佳。

2、瘿病案—气阴两虚案

初诊(2019年09月30日):吴某,女,33岁,行政管理人员。以发现甲功异常20天为主诉就诊。患者20天前于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甲功异常,查甲功示TSH:12.24uIU/mL,FT3:4.33pmol/L,FT4:12.61pmol/L,TG-Ab:584.5IU/ml,TPO-Ab:15.1IU/ml,查甲状腺无肿大,伴全身乏困,咽干,皮肤干燥,纳眠可,二便调,察舌质红赤,苔薄少,脉弦细。末次月经:2019年9月13日,量少,色淡,周期规律。辨为瘿病(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为主,选方为小柴胡汤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北沙参15g,醋柴胡10g,姜半夏10g,黄芩6g,甘草6g,麦冬15g,五味子6g,地骨皮15g,牡丹皮15g,郁金15g,厚朴10g,麸炒枳壳12g,12剂,每日1付,分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嘱患者:放松情绪。

二诊(2019年10月14日):全身乏困、咽干均减轻,皮肤干燥,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少,脉弦细,患者阴虚热盛,故于上方基础上去牡丹皮、枳壳、加连翘10g,玄参20g,用以清热养阴,继服12剂。

三诊(2019年11月7日):患者咽干消失,皮肤较前光滑润泽,精神可,舌红,苔白,脉弦细。复查甲功示TSH:3.53uIU/mL,TG-Ab:799.60IU/ml,FT3、FT4、TPO-Ab均正常。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2剂。

四诊(2019年12月02日):患者未诉特殊不适,皮肤润泽,食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复查甲功示TSH:1.59uIU/mL,FT3、FT4、TPO-Ab、Tg-Ab均正常,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5剂,并嘱患者定期监测甲功,低碘饮食,调畅情志,不适随诊。

按:本案例中患者为年轻女性,平素脾气急躁,《诸病源候论》中载:“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患者情志不遂,导致肝郁气结,郁久化火,火热耗气伤阴,加之肝郁脾虚失运,气血化生不足,气虚不能濡养四肢肌肉,故出现全身乏力,病久阴津耗伤,故不能滋养濡润全身皮肤,则出现皮肤干燥,患者阴虚生内热,故表现为舌红,苔少,脉弦细的一派气阴两虚之象。裴老师辨为瘿病(气阴两虚证),病机核心为“肝气不和”,又因肝气不和导致阴阳失衡,故而治疗总则为调畅气机、调整阴阳,治法为益气养阴,行气健脾,方选小柴胡汤合生脉散加减。小柴胡汤为和解方,生脉散为气阴两虚之代表方,二方合用以取“益气养阴、行气健脾”之功。方中以北沙参代替原方中人参,用以滋阴清热,与五味子、麦冬联用取“生脉散”之义,以求益气养阴。方中醋北柴胡苦辛微寒,可疏肝解郁散热,黄芩苦寒,功善清火泄热,二者相合,一散一清,相使为用,以增清热之功。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既可清肝泻火,又可清营分、血分之内火,地骨皮甘寒,归肝、肾、肺经,善于清泄肝肾虚火,二者为裴老师常用药对,合用既可清实火,又能去虚火,相使为用,全面兼顾。本病发病因肝郁而致,故多用醋郁金可疏肝解郁,郁解则气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疏肝一定不忘健脾,故而联用厚朴、枳壳、姜半夏用以行气健脾化痰,以防脾胃虚弱,影响中焦气机运行,甘草用以调和诸药,全方以益气养阴、行气健脾为主。

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有所好转,故方剂不变,用药稍作修正。关于连翘,《神农本草经》中云:“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加之《珍珠囊》中载:“连翘之用有三,泄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故去掉丹皮,加用连翘以清热散热。《医学心悟》中提到了玄参可以联用连翘、贝母、牡蛎等治疗痰火郁结之证,故玄参、连翘合用以求滋阴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患者三诊时全身乏困已消失,皮肤逐渐有光泽,考虑患者以阴虚内热为主,治则方药对症,重在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兼理气。四诊时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故守方继服。

《诸病源候论•瘿候》曰:“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常饮令人作瘿气,动气增患。”可见瘿病发病与水土因素、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情志因素已经成为瘿病发病主要因素,尤其是本案中患者年轻女性,工作压力较大,脾气急躁,情志不遂,容易发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耗气伤阴,或脾虚失运,气血痰凝阻滞颈前发为本病。主要病理产物为血瘀、痰凝。临床分型有肝郁气滞、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冲任失调等四种,兼加血瘀、痰凝阻滞,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等为主。

裴老师继承高上林“和法”思想,并融合自身独特学术理念,提出“气机失和”为该病病机核心,认为情志不畅导致肝气失和,阴阳失衡,脾胃以及气血津液均运行失常,故发为本病。因而治疗时善于把握病机核心,总体原则为“调和”,以“调畅气机”为主,“调整阴阳”为辅,经治疗,人体气机调畅,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足,运行如常,人体则和,疾病则愈。

3、痢疾—湿热内蕴案

初诊(2019年11月07日):任某某,女,38岁,以“发作性脓血便5年,加重3天”为主诉就诊。患者5年前出现脓血便,伴腹痛、消瘦、乏力,于当地西医医院就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口服“强的松”(具体用法用量不详)治疗后症状减轻,用药半年停药。此后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3天前再次出现脓血便,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脓血,1次/日,口气臭秽,纳眠可,小便色黄,舌红,苔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痢疾(湿热内蕴证),中医治疗以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为主。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处方:葛根15g,黄芩6g,黄连10g,北沙参15g,炒白术15g,甘草6g,白头翁15g,砂仁6g后下,地榆炭15g,郁金10g,白芍10g,金钱草15g,6剂,水煎服400ml,分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

二诊(2019年11月14日):服药后脓血便明显减少,口臭减轻,纳眠可,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效不更方,继服12剂。

三诊(2019年11月30日):症状明显缓解,未见脓血便,在上方基础上去金钱草,加生地黄15g,继服6剂。随诊1月未见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痢疾”之范畴。裴教授认为本病发生乃邪蕴肠腑,气机阻滞,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司,血络受损所致。本案患者病程日久,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蕴而化热,湿热蕴于肠腑,腑气不通故而可见腹痛,里急后重;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失常,肠道传导功能失常,脂络受伤,气血凝结,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古语有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故治疗以清利肠道湿热为主,并兼以调气和血。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出自《伤寒论》,为太阳病误下、表证未罢,里热下利之证,为表里同治。本案患者在慢性病基础上,突感外邪而发病。方中葛根升清阳,止泻利;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白头翁苦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走大肠专清血分湿热,为治赤痢要药,与金钱草合用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湿热内蕴,易化火伤阴,故加北沙参以防阴液耗伤;地榆炭凉血止血;另外治痢要重视调气和血,故用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裴教授临证善用经方,辨证准确,药简价廉,疗效极佳。

4、头痛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案

初诊(2000年8月16日):蔡某某,女,60岁,甘肃省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甘肃兰州人。以间断头痛10年为主诉就诊。患者自诉间断头痛,10年来经本省和北京等多所医院行CT及MRI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先后服用多种中西药,均未能取得良效。现症见:头痛右侧顶枕部为甚,急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恶梦,二便调,查舌质淡红体胖,苔薄黄,诊其脉细弦。辨证为肝郁脾虚气滞化火所致头痛,治当疏肝解郁、健脾止痛,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处方:牡丹皮15g,栀子6g,白芍15g,茯苓15g,当归10g,柴胡10g,龙胆草6g,薄荷3g后下,川芎10g,甘草6g。7剂,水煎取400ml,分早餐后30分钟,晚睡前温服。禁忌:外感发热、咳嗽停用此药,及时就诊。嘱其畅情志,慎起居,饮食有度,适度活动。

二诊(2000年8月23日):6剂药后症状改善无几,再细问诊时,患者诉自闭经以来,一直阴道有少量黄色分泌物,曾每半年做一次妇科检查,排除“老年性阴道炎”等,患者初次求诊时羞于陈述。结合此病史,辨证为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法当补脾疏肝、化湿止带。方用完带汤加味。

处方:炒白术20g,炒山药30g,党参15g,白芍10g,车前子10g,苍术10g,甘草10g,陈皮15g,黑芥穗6g,柴胡6g,丹皮15g。6剂,水煎服,日1剂,第一次煎煮10分钟左右,第二次煎煮30分钟左右,两煎混匀,早晚饭后30-60分钟温服,分2次温服。嘱:近期少食入瓜果,以杜外源性湿邪侵入;畅情志。

三诊(2000年9月2日):服前方头痛大减,大便偏稀,一日1-2次,上方加芡实30g,24剂后,头痛缓解,情绪转佳,夜休尚可,恶梦明显减少。为巩固疗效,嘱其回原籍后,在每月末10天服药1周,连续治疗4个疗程,一年后邮明信片致谢方知痊愈,如常人。

按:初诊此病例头痛日久,气机郁滞,肝经脉络失畅,瘀阻头部经脉,不通则通,初用逍遥散加味不效。二诊时患者始述带下之患,带下病为已婚妇女常见病且多发,多与结气和感受湿热之邪有关。对于绝经后妇女带下病较少见,未考虑此方面。《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故调整用方为完带汤加减,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补肾以固带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可止。陈皮、柴胡、黑芥穗用量小。大者补养,小者消散,寓补于散,寄消于升,消补兼施,用量奇而可法,不失古人君臣佐使制方之义;可知傅氏组方配伍之心思巧妙。诸药相伍,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湿浊得化,则带下止而经脉通畅则头痛愈。

5崩漏—气血两虚兼血热案

初诊(2018年6月12日):李某,女,47 岁。因月经淋漓不净半月余为主诉来诊,诉近1年来月经不规律,时多时少且经期延长。此次行经10日未净,量少色红,伴头晕目眩,心烦口苦,精神萎靡,纳食可,大小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本病为中医崩漏,证属气血两虚兼血热,治疗当养血益气、滋阴清热为主,选方为四物汤加减。

处方:生地15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地骨皮15g、知母10g、山药30g、芡实30g。3剂,日1剂,水煎服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二诊(2018年6月19日):诉服药3剂后经净。后四诊合参,予给丹栀逍遥散以清热疏肝、益气健脾,善后调理。3月后月经正常而愈。

按: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为“崩漏”,也称“崩中漏下”。对于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为“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的为“漏”,崩与漏的临床表现不同,但发病机制一致。女性在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几个阶段均会出现。

崩中漏下可为同一病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或崩或漏。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病因有三,《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相搏为之崩”。阳盛之体,邪热灼伤冲任,损及肝肾,迫血妄行,为原因之一;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劳伤冲任”之说,素体不足或伤脾耗气,脾虚不摄,冲任不固,血不循经,为原因之二;瘀血阻滞,新血不守,经血离经,为原因之三;在长期的跟师及临床实践中总结观察血热、血瘀、血虚为崩漏的主要病理机制,因崩漏患者行经时间长,经量多故血虚为崩漏的基本病机。“血家百病”的四物汤应用于崩漏的治疗方证相合。

裴老师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四物汤加清热凉血药,益气养血药,行气化瘀药,温阳祛寒药之后具有清热、益气、化瘀、温阳的作用,可应用于血热、气虚、血瘀、血寒诸证,这是以求证为核心的辩证思维的具体应用。

四物汤中各药均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具有多系统、多功能的临床效用,用于“血家百病”,尤多用于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诸病属血虚者。四物汤由熟地、当归、芍药、川芎组成,其中熟地滋补阴血;当归养血活血;芍药敛阴养血;川芎行气活血;熟地守,当归走,芍药敛,川芎散;熟地、芍药得当归,川芎则补血而不滞血;当归、川芎得熟地,芍药助行血而不伤血,老师认为今人多血热,故常以生地黄替换熟地黄,四药合用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养血补血,活血行滞。同时女子月经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不忘兼顾调和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