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发布时间:2021-08-07 本文来源:郝伟工作室

黄某某,女,64岁。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未经正规治疗。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过性黑朦,以后经常发作,休息后缓解。4年前黑朦发作频繁,在某医院做24小时心电图检查后诊断为SSS,建议装起搏器,患者拒绝,遂慕名来诊。自述其每日自测心率波动于33~56次/分,活动后心率不到65次/分。现患者感心慌,并觉左胸憋闷,呈阵发性,时有黑朦,乏力,眩晕,畏寒,夜寐欠佳,食欲正常,小便频,大便正常。查体:心率45次/分,血压130/75mmHg。舌胖有齿痕、质暗、苔薄白,脉沉缓。当日查24小时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最慢心率27次/分,最快心率61次/分,平均心率41次/分;(2)交界区逸搏心律,逸搏夺获;(3)夜间可见窦性停搏(最长2.4s,出现在o:26~2);(4)房性早搏,偶发短阵房速;(5)偶发双源室性早搏;(6)ST段下移一1.8mm;(7)心率变异分析偏高。根据此患者症状、体征,辨证属于心肾阳虚,气阴两虚之证。药用:

制附片6g,    桂枝10g,     细辛5g,     干姜10g,

甘草10g,     党参30g,     白术15g,    茯苓30g,

生地15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黄精15g。

水煎服,每日l剂。

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治疗2个月后,患者自述60次/分以上心率较前明显增多,活动后可达90次/分,已无乏力及眩晕感,精神体力增强,无明显不适感。当日查24小时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最慢心率49次/分,最快心率81次/分;(2)交界区逸搏心律,逸搏夺获;(3)窦性停搏2个,最-N:2.0s;(4)房早,房早98个/24小时; (5)室早5个/24小时; (6)ST段下移一1mm;(7)心率变异分析偏高。嘱其继续服药以巩固维持。



李蔷,女,57岁。主诉:因“胸闷气短2年,加重7天”首诊。2年前,患者劳累后胸痛,行冠脉造影术示“前降支狭窄50%~60%”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经药物保守治疗而好转。于7天前咳嗽后出现喘息、憋闷、心悸、口干、乏力、畏寒,伴双下肢浮肿、少尿。舌淡白、苔白,脉濡滑。查体:BP:120/82 mmHg,HR:72次/min,S1低,律齐杂音(一),肝脾未及。双下肢水肿(++)。心脏彩超:左房增大,EF:46%。心电图:窦性心率,V4一V6,ST段下移>0.05 mV,T波:V4一V6倒置。胸片:肺纹理紊乱,心脏增大。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Ⅱ级。中医诊断:心衰(水湿蕴肺)。中药治则:宣肺化湿。方剂:三仁汤加减。

炒杏仁6 g,   茯苓30 g,   白豆蔻15 g,    薏苡仁30 g,

通草15 g,    竹叶15 g,   藿香15 g,      佩兰10 g,

桑白皮30 g,  葶苈子15 g。

7剂,日2次,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守方调理2周,咳喘止,心悸平,水肿消失。炒杏仁,苦、辛,上以通利上焦肺气、使肺气宣通;白蔻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桑白皮宣降肺气、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


马亮,男,66岁。主诉:阵发胸闷胸痛5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周,患者于5年前因阵发性胸闷胸痛,气短,动则加重,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衰。近l周来,胸闷胸痛加重咳喘不能平卧夜间尤甚。心悸气短、动则加甚、食少、腹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曾在当地医院予强心、利尿、抗炎、平喘等药治疗,疗效不显,且日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阵发胸闷气短、腹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按之没指,尿少,舌淡暗、苔黄厚腻,脉沉迟。查体:BP:112/68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少量细湿哕音,心率62次/min,心音低钝,杂音(一)。ECG:窦性心律,T波低平。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重,肺淤血。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脾气亏虚,湿浊中阻)。中医治则:健脾益气利湿。方剂:实脾饮加减。

黄芪30 g,   茯苓30 g,    党参12 g,    炒白术15 g,

苍术12 g,   干姜6 g,     大腹皮10 g,  桑白皮15 g,

陈皮10 g,   法半夏9 g,    草果10 g,    泽泻12 g,

广木香10 g。

7剂,日2次,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饮食渐增,守方调理2周,咳喘止、心悸平、水肿消失。半年后随访,依然健在。方中干姜温脾;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木瓜化湿;广木香行气利水消肿;黄芪补气;桑白皮宣降肺气、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


张启良,男,68岁。主诉:阵发心悸气短6年,加重5天。患者6年前因阵发心悸、胸闷气短,家中自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随即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具体用药不详。5天前,患者自觉心悸胸闷加重,气短甚则气促,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患者阵发心悸、胸憋闷、时有心痛、气促、面色苍白、畏寒、双下肢浮肿、纳差、小便清长、大便质稀。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苔白,脉沉细。查体:BP:130/86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哕音,心率86次/min,心音低钝,杂音(一),双下肢水肿(++)。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Ⅱ级。中医诊断:心悸、心衰(肾阳不足)。治则:温阳利水。方剂:真武汤加减。

干姜6 g,     茯苓30 g,    白芍10 g,    川牛膝10 g,

生姜3 g,     炮附片10 g,  淫羊藿15 g,  炒白术12 g,

鹿角胶9 g,   桂枝10 g,    桑寄生12 g,   车前子15 g,

泽兰12 g。

7剂,水煎服,日2次。

患者服药后,自觉胸闷气短明显好转,偶有心悸,水肿消失,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查体:BP:128/84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I罗音,无干呜音,心率82次/min,心音低钝,杂音(一)。以炮附片、桂枝为君,温振心肾之阳以治其本,其中炮附片味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散寒、上温心阳、下补命门肾阳,元阳复则下焦气化启动,能蒸腾水液,是治疗心肾阳虚证之要药;桂枝味辛、甘、性温,温振心阳、调畅血脉、宣展气机,蒸化三焦以通阳化气散水,通过发散起到宣肺作用,进而达到对肺之气机的调节,实现对全身气机和津液代谢的调节,开鬼门之要义;白术、茯苓、泽泻、生姜为臣,利水以治标,淡渗利水,以利水津四布。


王胜谋,男,64岁。主诉:阵发胸闷气短5年,加重l周。患者于5年前因阵发胸闷气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长期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l周前,患者自觉阵发胸闷加重,气短甚则气喘,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患者阵发胸憋闷、气促、动则气喘。双下肢浮肿、两胁胀满、纳差。小便清长、大便干。舌体暗胖大、舌面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查体:BP:136/82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哕音,心率86次/分,心音低钝,杂音(一),双下肢水肿(++)。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Ⅱ级。中医诊断:胸痹、心衰(血瘀湿停)。治则:活血化湿。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2 g,   红花12 g,    川芎12 g,    生地黄12 g,

赤芍12 g,   当归12 g,    益母草30 g,  泽兰12 g,

川牛膝15 g,  茯苓30 g,   泽泻12 g,     车前子15 g。

7剂,水煎服,日2次。


患者服药后,自觉胸闷气短明显好转,水肿消失,舌暗胖苔白、脉沉细,查

体:BP:128/84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哕音,心率82次/min,心音低钝,杂音(一)。中汤药调整如下,继续服用2周巩固疗效。

桃仁12 g,   红花12 g,    川芎12 g,    生地黄12 g,

赤芍12 g,   当归12 g,    益母草30 g,  泽兰12 g,

川牛膝15 g,  茯苓30 g,   泽泻12 g,     车前子15 g

葶苈子15g

14剂,水煎服,日2次。



张某,女,80岁。该患者以“胸闷、喘憋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l周”为主诉就诊。就诊时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口唇青紫、尿量少。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查体:血压:140/70 mmHg。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双肺中下部可闻及散在细小湿性哕音。心浊音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70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浮肿(++)。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为:胸痹(气虚血瘀水蓄)。中医治则:益气活血利水。方剂:

生黄芪30 g,   炒白术12 g,   当归12 g,     桂枝lO g,

川芎12 g,     桃仁12 g,     红花12 g,     桑白皮12 g,

丹参12 g,     茯苓30 g,     泽泻12 g,     冬瓜皮15 g。

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小便量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原方中去红花、川芎、泽泻,加麦冬15 g、生地黄12 g、玉竹12 g,以滋阴养血继续治疗。

三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胸闷喘憋消失,无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明显减轻,口唇无发绀。不更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病情稳定,疗效满意。




罗聪,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20余年,伴全身水肿5天来诊,家人代述患者既往患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常因外感或劳累后反复出现心悸气短、咳嗽胸闷,未系统治疗,5天前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并逐渐加重,动则明显,双下肢水肿,故来我院诊治,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喘息气促、休息后缓解。颜面及全身浮肿、胸腹痞满。舌质暗红、苔薄白水滑,脉结代。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T波异常。西医诊断:①风心病;②房颤;③室早;④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心气虚衰,水湿内停)。治则:补益心气、健脾化湿。方剂:黄芪建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人参15 g,    党参10 g,    黄芪30 g,      桂枝10 g,

茯苓30 g,    猪苓20 g,    泽泻20 g,       车前子15 g,

丹参30 g,     檀香15 g,   木香10 g,      甘草6 g。

5剂,日2次,水煎服。

二诊,病情明显缓解,水肿消退,一般活动心悸气短不明显,原方去猪苓、泽泻,续进3剂巩固治疗,随后半年时感心悸气短予中药调理,均以补中益气汤活血通络强心为治。方中黄芪、人参升清降浊;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利水消肿;桂枝既助温经振奋胸阳,又助蒸腾气化加强利水消肿;丹参、檀香活血通络;遵“治湿而不治气非其治也”,佐木香行气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标本兼顾,清阳升故心悸气短缓解,湿浊降则水肿迅速消退,故收良效。




郭阳,男,78岁,以 “心慌、胸闷反复发作5年余,再发加重1周”来诊。 患者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时作时 止,时轻时重,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一心绞痛,频发室早。当时行冠脉 支架植入术,术后长期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1 次/日;琥珀酸美托洛尔,47.5 mg,1次/日,阿托伐他 汀钙片,20 mg,1次/日治疗。近一年,出现窦性心动 过缓,心率55~58次/分,I度房室传导阻滞;故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一周前因劳累后心慌、胸闷再发加重,在外自服中药3剂,具体方药不详,病情无好转, 遂来就诊,就诊时症见:心慌、胸闷,偶有胸部刺痛,伴 气短乏力,神疲懒言,纳差食少,眠差,二便调,舌质黯 苔白,脉结代。行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心率 55次/分;2.频发室性早搏;3.I。房室传导阻滞;4.部 分导联ST段改变。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6次/分,最大心率88次/分,最 小心率45次/分。2.频发室性早搏共发生3541次, 其中成对出现23次,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2次,部 分早搏构成二联律、三联律,早搏在白天、夜间均有发 生。3.部分导联sT—T改变。4.I度房室传导阻滞。查体:BP 110/60 mmHg,心率55次/分,律不齐,可 闻早搏6~1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根据患者舌脉症,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            

黄芪30 g,    党参15 g,      白术15 g,      升麻6 g,

柴胡 6 g,     当归10 g,      陈皮6 g,       炙甘草9 g,

川芎15 g,    赤芍 10 g,      丹参15 g,      甘松10 g。

患者服药1周后,心慌、 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好转。查体:BP 120/70 mmHg,心率58次/分,律不齐,可闻早搏2~ 6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嘱患者继续按原方服药,1周后自觉症状消失,查体:BP 120/75 mmHg,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 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复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 心率60次/分;2.I。房室传导阻滞。复查动态心电图 示:1.窦性心律,平均心率62次/分,最大心率 90次/分,最小心率50次/分。2.24 h共发室性早搏 574次,早搏在白天、夜间均有发生,3.I度房室传导阻滞。


患者刘洋,男性,13岁,学生, 患者3周前感冒发热(体温37.9℃),伴有流涕、咽痛 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兼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口服速 效伤风胶囊和阿莫西林后症状好转。但2周前长跑运动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出不解等症状,休息后症状未得到缓解,且劳动后加重。3 d前入某西医院就诊,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6.1%,心电图示心律 90次/rain.偶发室性早搏,下壁心肌缺血改变:CtnI 9.7 ng/mL,CK—MB 167U/L,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 炎”,行抗病毒等对症治疗,但症状仍时常发作。欲求中药进一步治疗,刻下:患者心慌气短.体倦乏力,语声低微,体形偏瘦,纳差,大便稀,舌淡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辨证为“心悸,气阴两虚兼血瘀”。治宜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活血化瘀。方用黄芪生脉饮加减:

党参15 g,     麦冬15 g,     五味子15 g,    黄芪50 g,

红景天20 g,   枸杞子20 g,    丹参20 g,      三七粉10 g,

7剂, 水煎温服,日1剂。

嘱患者多休息,适量活动,多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再次感冒。

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体倦乏力症状减少,但仍时常心慌气短、纳差、大便稀,舌脉同前。查心电图示心律 85次/min,偶发室性早搏。上方加生薏米20 g,7剂。

三诊:服药1周后,患者体倦乏力好转,纳可,时有心慌气短、寐差,大便时稀时干,舌红苔 白,脉细数。上方加莲子15 g,灵芝20 g。7剂。

四诊:服药1周后,患者诸证减轻,但 时有心烦寐差,尿热的症状,舌脉同前。上方加白茅根 20 g。14剂。

五诊:服药2周后,患者体倦乏力、心慌气短症状明显改善,纳可,二便可,偶有视物 不清的感觉,舌红苔白,脉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72次/min;心肌酶Ctnl 0.7 ng/mL,CK—MB 7.6U/L。上方 加女贞子20 g,14剂。

六诊:服药2周后, 患者诸证基本消失,偶有心慌气短发作,纳眠可,二便 调,舌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去白茅根,7剂,水煎温服, 日1剂。随访诸证悉除。

七诊:3 d 前患者着凉感冒后时有胸痛症状出现,伴有乏力倦怠、 心烦,苔白厚腻,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宽 胸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加味:瓜蒌15 g,半夏15 g,黄 连10 g,黄芪50 g,生晒参15 g,丹参20 g,红花15 g, 土虫15 g,银杏叶30 g。7剂,水煎温服,日1剂。嘱患者多休息,多吃瓜果蔬菜以增强免疫力,保持情绪舒畅。

八诊:服药1周后,胸未痛,偶 有纳差,舌脉同前。上方加茯苓20 g,14剂,水煎温服, 日1剂。

九诊:患者谓其诸症悉除,纳可,二便调,运动后无不适感。为巩固疗效,施六诊方7剂。后随访再未复发。




孙知音,男性,22岁,学生,主因 “心悸、胸闷l周”于2016年8月19日初诊。15天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头痛、低热,微恶寒,咽喉稍干微痛,鼻流清涕等症状,无头晕、恶心,于附近社区诊所就诊,医生诊断为“感冒”,后给予感冒灵颗粒、阿莫西林胶 囊等药物,坚持服药2天后上述症状基本痊愈,1N前, 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心悸、气短,伴见汗出、乏 力,时有胸闷不适。随来我院门诊就诊,辅助检查示: CTnI:12.6ng/ml,CK.MB:187U/L,柯塞奇病毒抗体 IgM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6次/分;11、 llI、aVF导联sT段明显压低,V4—6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结果未见异常。舌质红、散见瘀点、苔薄黄乏津,脉细数。既往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病史,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无不良嗜好史。依据患者症状 体征及辅助检查,西医以“病毒性心肌炎”为诊断, 中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辨证属“热毒侵 心,气阴两虚兼血瘀”。治法为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活血。药物组成:

金银花10 g,   虎杖15 g,    大青叶12 g,    连翘15 g,

板蓝根15 g,   贯众12 g,    太子参15 g,    麦冬12 g,

黄芪15 g,     玉竹15 g,    赤芍 15 g,      丹参30 g,

茯苓15 g,     甘草6 g。

水煎服,共7剂, 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诉胸闷较前明显减轻,时有心悸、气短、汗出,体力活动后加重,咽干,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尖甚,苔薄黄,脉细数。心电图示大致正常。根据患者脉证,考虑气虚明显,于上方中黄芪用量至30 g,去大青叶,水煎。7剂续服。

 三诊:患者诉上述症状均较前好转,仍发作出现心悸、气短,偶感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辅助检查同上均未见异常,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数。考虑患者热毒症候已减轻,仍见气阴两虚兼有血瘀,拟于上方中去贯众、虎杖,加生百合30 g。7剂续服治疗。

四诊:患者上述诸证基本痊愈,考虑患者病情向愈,守上方不变,再服7剂巩固治疗,后嘱患 者避风寒、无劳累、畅情志、不适随诊。



于晓,女性,37岁,6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心悸、胸 闷、气短等主要症状,遂就诊于某医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经治疗后好转。此 后时常因劳累出现上述症状。1周前因劳累后再次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略有胸痛,无肩背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晕厥、黑朦,无恶心呕吐。自发病以来精神乏力,口干,情绪焦虑,虚热烦躁,失眠,月经不调,饮食可,二便正常,舌暗红,薄腻苔,脉细数或结代。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频发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33873次;多源,其中1源呈并行心律;单发,另有 部分成二联律。心脏超声示:心律不齐,左房、左室略 大;左室舒张、收缩功能正常;彩色血流显示各瓣膜未 见病理性反流。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大致正常。本病属于心悸,证型以痰瘀痹阻、心神不宁为主,治法扶正通络、养心安神、祛瘀化浊。方药:

党参12 g,  炒白术12 g,   合欢皮15 g,    炒酸枣仁20 g,

茯神20 g,  法半夏9 g,    川芎10 g,      刘寄奴10 g,

苏木10 g,  延胡索12 g,   益母草12 g,    柴胡9 g,

香橼15 g,  牡丹皮12 g。

7剂,每 日1剂,水煎分服。


1周后复诊,患者心悸、胸闷、气短, 明显好转,胸痛消失,焦虑、失眠等缓解,略有怕冷。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3942次,多源、单发,其中1源 呈并行心律。上方去炒白术、苏木、炒酸枣仁,加淫羊藿 15 g,肉苁蓉15 g,桂枝6 g。7剂后再次复诊,患者心前区不适消失,焦虑、失眠好转,精神良好。听诊心律 齐。行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大致正常。




患者徐婷,女,16岁,学生,患者于2周前出现感冒,服头孢类药后好转。4 d前因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汗出、乏力,休息后症状不缓解。l d前上述症状加重,症见胸闷痛,乏力,气短, 汗出,手足心热,时感腹痛,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故来我院心血管门诊就诊。叩诊心界不大,听诊第一心音稍弱,心率106次/min,律整。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I、Ⅱ、Ⅲ、aVF、V2、V5导联ST段上抬 >0.2 mV,aVR导联ST段下移>0.2 mV,心肌酶: CK-MB 84.5 U/L,CK 56 U/L,LDH 514 U/L。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偏阴虚,兼有气滞。处方:

太子参15 g,    麦冬20 g,    五味子 10 g,    百合30 g,

合欢lO g,      磁石30 g,     紫石英10 g,   益母草30 g,

蝉蜕10 g,      僵蚕10 g,     节菖蒲15 g,    厚朴 10 g,

枳壳10 g,      白蔻仁10 g。

二诊: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但仍觉乏力,舌红苔薄,脉沉细。心肌酶:CK·MB 24.7 u/L, CK 45 U/L,LDH 345 U/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 正常心电图,心肌缺血。治以益气养阴,通络止悸。处方:

太子参15 g,     麦冬20 g,     五味子10 g,     黑芝麻 15 g,

益母草15 g,     土茯苓30 g,   蝉蜕10 g,       僵蚕10 g,

阿胶15 g(烊化)。

后又以本方加减调治2月余,患者心电图大致恢复正常。




徐英,女,25岁。病毒性心肌炎1年余。肠道病毒DNA阳性.磷酸肌酸激酶177U/L,心电图提示sT—T改变。心肌胸闷隐痛.手足心汗。咽痛,舌红少苔脉弦细。辨证及治则:心主血脉,营卫运行依赖于血脉。心虚则血行不畅而现胸闷隐痛;同时营卫失调,可现手足心汗,故日“汗为心之液”。症中虽有咽痛,但余症已示患者本虚更甚,故拟益气养阴,活血定悸.佐以清肺利咽之法。处方:  

太子参 30g,    麦冬15g,       五味子5g,    元参12g,

丹参30g,      苦参12g,        银花15g,     板蓝根15g,

龙齿(先煎)30g   炙远志6g,      北沙参 15g,   赤芍12g,

瓜萎皮12g,     川芎10g.       薤白6g,

7剂,水煎服,日1剂。

心悸胸闷隐痛,腰酸膝软好转,舌红苔薄脉细,治拟原法。二诊守上方加野荞麦根30g,7剂后临床症候已除,为巩固疗效守上方再服七剂后改用成药心宝维持半年余,至今诸症未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正常。




周强,男,22岁。患者于5d前因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乏力,汗出,休 息后症状仍得不到缓解。1d前上述症状加重,症见:胸 闷,胸痛,乏力,气短,汗出,手足心热,偶感腹痛,舌 红少苔,脉沉弦。叩诊心界不大,听诊第一心音稍弱,心 率110次/分,律整齐。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电轴不 偏,I、II、II、aVF、V2、V5导联ST段上抬>0.25mV, aWR导联ST段下移>0.25 mV,心肌酶:CK-MB87.2U/L, cK 61u亿,LDH 521U/L。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急陧期。 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清透邪毒。处方:

党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20g,     酸枣仁30g,

甘松10g,    玄参15g,    黄连15g,      苦参15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但仍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心肌酶:CK—MB28.6 U/L, CK39U/L,LDH319U/L。心电图提示:不正常心电图, 心肌缺血。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处方:

党参30g,     麦冬20g,    五味子20g,     酸枣仁30g,

丹参15g,     赤芍15g,    玄参15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每日1剂。

后又以本方加减调治3月余,患者心电图大致恢复正常。




田震,男性,39岁,因“恶寒、咽 痛2周,胸闷2 d”入院。患者人院前2周开始有感冒症 状,自服感冒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前2 d开始出现胸闷,伴后背疼痛,呈持续性,休息后不能缓解。人院症见恶寒重发热轻,自汗,头痛无头晕,胸闷、心悸、气 短,动则尤甚,无腹痛腹泻,夜寐不宁,口干口苦,小便 黄。大便干结。既往体健。查体:T 37.2 oC,心率96次/min,呼吸频率18次/分,BP 110/70mmHg。心率96 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3~4次/min,心尖区闻及 S3.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血 分析:WBC 12.05x109/L,NEU%81.1%;心酶5项:AST 78 U/L,CK 909 U/L,CK—MB 77 U/L,LDH 340 U/L,HBDH 271 U几;肌钙蛋白11.825 ng/mL;心电图示:偶发房早;I、AVL、V2~V5导联ST—T段抬高,Ⅲ导联ST 段压低。心脏彩超: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左室收缩功 能稍减低(EF=47%)。初诊考虑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病情凶险,遂行冠脉造影术,术中见 冠脉无明显异常。辨证为热毒侵心。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药予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生脉散加减。处方:

水牛角30 g,    生地黄12 g,     赤芍15 g,       牡丹皮15 g,

野菊花15 g,    金银花12 g,     紫花地丁15 g,   蒲公英15 g

青天葵12 g,    黄芩15 g,       黄芪30 g,         党参15 g,

麦冬15 g,      五味子10 g,     甘草15 g。

辅以黄芪注射液益气扶正,双黄连注射液清热解毒。西药予维生素C、酶Q10等改善心肌细胞供能。治疗1周,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仅偶有心悸不适,未见新发心律失常及心衰等。遂嘱其带药出院,在家休息3个月,避免体力活动,清淡饮食,定期复诊。患者1 个月后再次来本院就诊,自述出院1周后停服中药.近 期多次进食肥甘厚味之品,2 d前因过劳后再发胸闷.伴后背疼痛,气短、乏力,伴冷汗出,持续不能缓解,症状逐渐加重,遂到我院急诊,查血WBC 13.34×109几, NEU%79%.肌钙蛋白I 2.169 ng/mL:心电图示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形成,T波倒置。心脏彩超所见基本同前。考虑患者余邪未清,又滥用温补之品,病机未变,治亦不变.原中药方继服。待急性期过后以生脉散合养心汤加减。遵医嘱,随访18个月,未再发明显不适,无新发心律失常及心衰症状。



杨勤,男,45岁。心慌胸闷反复发作20余年,伴体倦乏力。20年前患者过劳后出现咽痛、咳嗽等症状,以感冒为诊断治疗后,症状有缓解,患者未引起重视,继续上班,主要夜班为主。 1月后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劳动后加重,不能坚持正常上班,至医院查EKG示:室性早搏(二联律),予心律平等多种药物治疗后,心慌有缓解,但时有发作,体倦乏力。刻下:患者心慌胸闷,体倦乏力,神情倦怠,动甚气短,言语声低,精神抑郁,体形偏瘦,面唇色红,胃纳差,大便质稀,日行2~3次,夜难入寐,舌红苔根黄腻,脉细带结。查EKG示:心律92次/min,室性早搏(二联律)。

北沙参15g、   丹参15g,    白芍12g、      生地12g、

首乌12g、   麦冬12g、    广郁金12g、    葛根30g、          

甘松30g、   淮牛膝30g、   桑寄生30g、   瓜蒌皮30g,

水蛭9g、    檀香9g、      枳实9g、      佛手9g、

香椽皮 9g,

7付  水煎服,1天2服,另用琥珀粉100g装空心胶囊,1次2粒,1d3次口服(每日服用量约3g);心律平150mg和倍他洛克12.5mg,1d3次口服。

二诊:服药两周后,患者心慌胸闷减少,体倦乏力,神情倦怠,胃纳差,大便质稀,鼻部干燥,舌脉同前。查EKG示:心律88次/min,室性早搏(三联律)。 上方去香椽皮,加淮小麦、百合各30g,炙鸡内金15g,五味子、木香各9g。 琥珀粉、心律平和倍他洛克用量同前。

三诊:服药1月后,患者心慌胸闷好转,体倦乏力减轻,精神振,情绪好转,纳可,大便时干时稀,舌红苔黄,脉细。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80次/min,室性早搏总数2721次。 上方加青龙齿30g,酸枣仁12g,柏子仁9g,琥珀粉用量同前,停用心律平,倍他洛克改为12.5mg(早)、6.25mg(晚)口服。




杨东东,男,15 岁,因感冒后反复发作胸闷心慌半月余就诊。患者 1 个月前曾患感冒,经过治疗后感冒症状好转,但出现胸闷、 心慌等症状,曾于外院查心肌酶示CK-MB 轻度升高,做心脏彩超示心肌炎改变,于当地医院服用肌苷、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液等药物治疗,效不佳。就诊时患者发作性胸闷心慌,活动后加重,略感乏力,咽部不适感,口干,纳差,眠不佳。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早。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热毒内蕴,处于正虚邪恋的胶着阶段,故而应扶正祛邪兼顾。给予:

黄芪20g、      生地12g、      麦冬12g、      玄参12g、

连翘15g、      黄连9g、       党参12g、       金银花12g,

                 共7付,水煎服,日1付。

服 7 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显示室早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嘱其金嗓子喉宝含化,治疗 1 个月后,早搏消失,胸闷心慌 等症状未再发作。随访2月,无复发。




李青,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枝

炙甘草6克  

2付。水煎服,1天2服,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2剂后症状消失。《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孙琉伟,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桂枝9克  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  

甘草6克  

3付。水煎服,1天2服,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3剂后症状消失。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话,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证就随时可能发生。






王阳,男,46岁。多年来胸中发满,或疼痛,往往因气候变冷而加剧。伴有咳嗽、短气。手足发凉,小便清长等证。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脉沉弦而缓。  

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连服六剂,证情逐渐减轻,多年的胸中闷痛,从此得以解除。此乃胸阳不振,阳不胜阴,阴气窃踞胸中,气血运行不利。治疗当以温补心阳,以散阴寒为主。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这二个方子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振奋胸阳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都是通过桂枝汤去芍药而得以实现的。因为桂枝场的组方特点是阳中有阴,若去掉芍药酸寒阴柔之性,就变为辛温扶阳之剂。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辛温气雄的附子,使其补阳的作用就更为突出。胸阔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产生的主要病机是在于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所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怖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就以疼痛为主。




崔小杰,女,50岁。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月发作二三次。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但按之无力。辨为心阳虚弱,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而消阴降冲。

   桂枝15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黑锡丹6克(用药汤送服)。

共6剂,水煎服,日1剂。


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奔豚病发作的一般情况是气从少晖上冲胸咽,发作时恐怖欲死,气复还则止。这在临床上亦比较常见。但发作程度如本案这样严重的并不多见.导致奔豚产生的机理大多是由于心阳不足,不能坐镇于上,因而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奔豚病的发作特点是,凡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有效方剂,《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用来治疗奔豚病最为合拍。有的医家认为,“加桂”应是加肉桂。如果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加桂枝和加肉桂。效果基本相同。





董建强,男.28岁。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犯病。心中烦躁不安,或胆怯惊怕,或悲伤欲哭,睡眠不佳,伴有幻听、幻视、幻觉三幻症。胸中烦闷难忍。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辨为肝气郁滞,痰浊内阻而上扰心宫。

桂枝6克     生姜9克     蜀漆4克(以常山代替)  龙骨12克  

牡蛎12克    黄连9克     竹茹10克             郁金9克  

菖蒲9克     胆星10克    大黄9克    

     共5付,水煎服,日1剂。


服药二剂,大便作泻,心胸顿觉舒畅。上方减去大黄,又服三剂后,突然呕吐痰涎盈碗,从此病证大为减轻。最后用涤痰汤与温胆汤交叉治疗而获痊愈。在《伤寒论》中,仲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由于火劫追汗,损伤心阳而引起的惊狂,卧起不安;本案取意于此方而用来治疗由于情志内伤所导致的神志迷乱。二者病因不同,证情有别,但其病机则基本一致,即心神内乱而兼有痰郁。正如清代医家柯韵伯所指出的那样:“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宜主某方,随手拈来,无不括法”。但火劫亡阳的治疗重点在于温通心阳而补其虚,所以用甘草、大枣甘温之品,以起到辛甘合化为阳的作用;而本案则偏重于涤痰清热以开心窍,所以加上竹茹、胆星、菖蒲,郁金.黄连和大黄,同时去掉大枣,甘草以防其助湿化痰。这是临床上随证加减,灵活论治的一个体现。

   蜀漆乃常山之苗,其功用与常山相似,有较强的催吐祛痰作用。用量.一般在3—5克,但还要注意水炒先煎,以减少其对胃肠的刺激而消除致吐等副作用。如果药店不备蜀漆,也可用常山代替。从临床运用来看,用蜀漆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及远志.菖蒲合用,治疗属于痰热.上扰,蒙闭清窍所致的精神分裂症,效果较好。服药后或吐或泻,或吐泻交作。吐则多为痰涎,泻则多为胶粘秽物,其后都能使精神安定下来。




张茜,女,32岁。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经衍期,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经色黑紫,挟有血块。脉珐细如按刀刃,舌质绛紫,苔薄白润。证属脾之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克犯脾土。治宜平肝缓急,调和气血。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生姜10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10克。

     共6付,水煎服,日1剂。


连服六剂,腹痛止,拘急解。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而桂枝汤之所以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则首先在于其能调和脾胃之气。众所周知,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则营卫生化之源充足。营卫和调则气血阴阳随之也和。从桂枝汤组方的五味药物来看,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自古以来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料,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所以桂枝汤实际上擅能调补脾胃,通过调补脾胃,然后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明阳的目的。只有明白这一道理。然后就可以了解本案的治疗方法。重用白芍,使其.能和脾阴,利血脉,又能柔肝缓急以止疼痛,临床上凡见有腹满时痛,下利,舌质偏红,苔薄白而脉弦细者,多属脾胃气血阴阳失和,选用本方治疗,每能取效。  




窦强,男,62岁。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经多方医治无效。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

生黄芪40克  桂枝12克  生姜12克  白芍12克  

大枣7枚  

六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头晕咀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三个月后追访,没见反复。





李力,男,49岁。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用手术治疗。由于患者有所顾虑而转请中医治疗。舌苔白略腻,脉来涩迟。辨为气虚血滞,“血痹”之证。    

生黄芪4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大枣l2枚。

      2付,水煎服,日1付。

上方服二剂后,各种症状均有减轻。原方加大剂量,改黄芪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lO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卜余剂一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血痹”病是一种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耍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营卫不足,气血阴阳俱弱,由于外受风寒邪气而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以被称为血痹。该患者的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夫无力为主。治疗应采用调补营卫,益气和血的方法,张仲景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其治疗的主方。该方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并能解肌祛风。其二,加黄芪重在益气,取意于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痹通。临床上有时加当归同用,目的是为了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由于黄芪甘温,补卫气而行于




刘勇志,男,50岁。困工作需要,自西安赴新疆。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冒受风寒而得“太阳伤寒证”。发热39.8℃,严重恶寒,周身大小关节无一不痛,身无汗,咳嗽,脉浮紧。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一剂,水煎服。

服药后,盖被躺火炕上发汗。约l小时左右,遍身絷然汗出而解。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第一名方。张仲景说:“太阳痫,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寒热,诸痛与无汗而喘三组症候。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外来,邪气闭郁,营阴不得畅行,简称为“卫闭营凝”。因为表闭无汗,所以又称之为“表实证”。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卫强营弱”不同。前者以无汗为特点,后者以汗自出为特点。由于卫阳被寒邪所闭郁,营阴被寒邪所凝滞,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以散寒,目的在于发越闭郁之阳气,而使营阴畅行。服药后必须要微微汗出为佳,用药时要注意麻黄: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比例应该是3:2:1,否则就会影响发汗的效果;服用麻黄汤一般都能汗出,与服桂枝汤啜粥取汗有别。但应当注意,服麻黄汤后也有不汗出的情况。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所记载的几则医案中看,可以将服麻黄汤后不汗出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表证未解而先用下法,导致中气虚弱而无力作汗,这种不汗出是由于误治;二是久居寒冷之地或平时习惯于寒冷之气,轻易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如果一旦受之,所感邪气必定比一人要严重,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就不能发汗,这种不汗出是与地域职业有关;三是有的患者服药后,阳气发动,化水为气,汗出于无形而不被发觉,也好象不汗出。诸如此类情况,变化难测,所以,临证时要细心推求其理,就不致于惊慌失措。更需要一提的是,由于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使用不当又会产生许多变证,不少临床医家视之如虎狼,畏而不敢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临床辨证不明确,对于伤寒病与温热病的鉴别心中无数,所以,一见发热为主的病人,多从温热病方面治疗。《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温病“口渴”与不恶寒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不出现口渴,症候表现仍有恶寒特点,还是应该考虑风寒的病情。因此,外感初起口渴与不渴,是识别寒、温的一个苗头。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医家受温病学说影响,畏其辛温形成一种偏见.其实,只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足唯一最有效的方剂。





高美琴,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人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3克  

苍术I0克  

三剂,水煎服,日1剂。


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刹,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而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此其一;本案除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张亮,男,38岁。初春之时,因骑自行车过猛,汗出而受风。自述左侧风池穴处疼痛剧烈,以致夜不成眠。无其它证状,但不汗出。舌苔滑腻,脉弦紧有力。

麻黄10克    桂枝6克   杏仁15克   苍术10克

炙甘草3克。

 共3剂,水煎服,日1剂。

每次服药后皆得微汗出,服一剂后,疼痛明显减轻,二剂服尽,头痛已消。本案辨证关键在于疼痛部位在风池穴处。该穴位于后项,属太阳经所主,虽然证状不齐备,但由于表实无汗,所“用麻黄汤治疗。加苍术是因为舌苔滑腻,兼有湿象,因而用苍术以化湿。





宋健,男,35岁。职业教师,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耗气伤神。忽一日突发心悸,严重时心神难定,坐立不安。舌质淡苔白.脉缓而弦,按之无力。此因过用心神,心气虚而神气不敛所致。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龙骨12克  牡蛎l2克  

三剂。水煎服,日1付。

嘱其夜晚减少工作以养心神,果然药尽而安。患者的病证起于过劳多虑,过劳则伤气,多虑则伤神,所以,养生之法务在起居有常,劳逸相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因误用烧针,损伤心阳所引起的烦躁证,川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二味药物,辛甘合化为阳,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心阳虚损,不能固护于上出现心悸、胸闷等证的基本药物,临证之时,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