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推广
发布时间:2021-03-17 本文来源:高上林和裴瑞霞工作室负责人

月经病的辨治经验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月经不调是月经周期、经量以及持续时间发生异常改变的一组妇科疾病的总称。近年来一般认为月经失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七个病症。随着社会的变化,如噪声、振动、飞行、过重负荷、体育运动对月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从事化学物质(如苯类、内酰胺镭、铅、汞、锰、烟草)职业接触的女性工作者,月经不调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丛生。”而“妇女以血为主,上为乳汁、下行月经,血不足则月经不调,若房劳不节,使气伤、精亏、肝血不足”。“血”在月经中至关重要。女子的经、孕、产、乳,均会耗伤阴液,损及气血,其中又以阴血为主,所以说女子以血为本,而月经又以血为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日久则成瘀,瘀血又会进一步加剧气机不畅,最终就会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主要病因病机不外气血不和(机体正气不足、多产、流产、久病、病后及产后失养、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房事过度、饮食不节、营养不良、环境改变、跌扑损伤、药物影响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肝脾肾)及气血失调,冲任二脉损伤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失调而出现月经病。具体分述如下:

1.外邪所伤。《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雨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外感寒、热、湿之邪气,侵害妇女血分、损伤冲任。

2.情志内伤。七情强烈刺激影响脏肺功能失常、气血不调。《内经》有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说明精神过度刺激会影响脏腑气血、导致月经失调。《医学入门·内伤·求嗣》曾论及女性性格情绪可影响月经以及预后,曰“性行随和,经调易挟;性行妒者,月水不匀”。

3.先天禀赋 。《冯氏锦囊秘录·经病》说“凡女人禀赋旺则十三岁即行,禀赋怯则踰二七,十八九尚未至者,常是禀赋羸弱”,月经初潮早晚与身体发育、先天禀赋有关,月经能否按时有信,也有先天遗传、后天发育等密切相关。

4.合和非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婚嫁迟早不合适,二是月经正行而合阴阳。《褚氏遗书·经血篇》曰“女子天癸既至,踰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踰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既肯定了早婚的不利,也说明了性欲难遂,可以引起阴阳交争月经不调。《万氏妇人科·调经章》明确指出“月事适来未断之时,而男子纵欲不已,冲任内伤,血海不固,为崩为漏,有一月再行,不及期而行者矣”,说明经期同房易导致月经不调。

5.其他原因。如饮食失节使生化之源不足,血无所生;医药误谬、劳逸过度都可致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的表现虚、实、寒、热交错,其病机可概括为“热、虚、瘀”三个方面,血热、气虚、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热”为核心病机,“虚”、“瘀”可与“热”兼见,构成复合病机。其中,血热又可分阴虚血热、阳盛血热、肝郁血热或湿热蕴结,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迫血妄行,冲任不固,则出现月经先期、量多、期长。气虚包括脾、肾气虚,脾气虚失于统摄,肾气虚封藏失职,均可出现先期、量多、期长。气虚运血无力、血热煎熬津液,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致经血妄行。体质相对盛壮之中青年女性,起病之初多见血分实热;素体阴虚之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多见阴虚内热;素体虚弱、久病不愈者,多见脾肾气虚或虚实夹杂之证;经先期多表现为热、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

所以女子月经病之病机总以气血失调为本,或气滞或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血虚等;经先期多表现为热,月经后期多表现为以寒为主,月经过少多表现为虚,月经过多、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多表现为虚实并存,崩漏为月经过多的进一步发展。

二、诊疗思路

月经病虽然复杂,但可分虚实两大类论治,其治疗原则重在调经。调经应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而进行,临床上常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气血、补肝肾为主,气血协调则五脏安和,经脉通畅,月经自调。其具体方法常有补肾、扶脾、疏肝、理气、和血等,故其方剂多由补肾温阳、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养血活血等药物为主组成。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血是月经的主要成分,血旺则月经正常。血能濡养脏腑,使脏腑功能正常以更好的统血生血,如果血受寒、热、虚、实等诸端病因的影响均可导致月经病。故调经莫先于调气养血,故临床上常以四物汤作为补血调经之要方。

需要注意的是,常应视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斟酌用药:一般情况下,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品当慎;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

月经“太过”类疾病辨证以血热(血分实热、阴虚血热)或湿热扰冲为多见,亦可见脾肾气虚,每症都可因出血而致瘀,兼夹血瘀之证。辨证中应特别注意疾病的转化,血热证阳盛伤阴,失血耗气,可出现血热兼气虚证;素体阴虚者,失血日久,气阴两伤,常出现气阴两虚夹血热证,辨证中应及时调整治法方药。该类疾病的辨证止血治疗,应本着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方药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高上林教授认为,月经先期,重在调整周期,以平时服药为主,若先期伴见量多,则经期加用止血药。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的治疗,出血时应“急则治其标”,以止血为主,务在减少经量,减轻对阴血的进一步耗伤,故经期服药非常关键。但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失于调治可能发展为崩漏,还需调经与止血并重,宜平时调经、经期佐以止血,标本兼治。若久漏有瘀血内阻之象,当需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通为止,使经血畅行,通过活血化瘀达到止血目的。该类月经不调的辨证调经治疗,育龄期妇女要注意有无肝郁化热的征象,注意调肝疏肝,清解郁热。有生育要求者应重视中药调经促排卵治疗,常用补肾养血促卵泡发育,活血通络、辛散理气以促排卵。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则要注重培补脾肾,对更年期妇女因月经“太过”出现贫血、甚至暴崩久漏致严重贫血者,可以适当佐以中药促绝经治疗,选择滋肾阴、泻相火、清热凉血之品。

三、中医辨证论治

1、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既往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辨证要点:重在周期的提前及经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辨其属实、属虚、属热。周期提前或兼量多,色谈、质清稀,脉弱者多属气虚;周期提前或兼量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舌质红,脉数者为血热;脉虚而数者为虚热。

治疗:月经先期多由血热、气虚以及阴虚引起,故在治疗上多养阴清热调经,或加用补气之品以全方位调理月经,多予用四物汤加味。药物组成为: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姜半夏、厚朴、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栀子;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以补气提升,固冲止血;阴虚血热者,加丹皮、地骨皮、麦冬、玄参滋阴凉血生津;经质浓浊黏稠或挟血块,其气多腥臭,脉数者,加黄柏、知母直折下焦相火,龙骨、牡蛎潜降上亢之阳,使升降平衡。

2、月经后期:

本病辨证应根据月经的量、色、质及全身证候,结合舌脉辨其虚实。后期量少,色黯淡,质清稀,腰酸腿软者为肾虚;后期量少,色谈质稀,头晕心悸者为血虚;后期量少,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者为虚寒; 后期期量少,色暗或有块,小腹冷痛拒按者为寒;后期量少或正常,色暗红,或有块,小腹胀而痛者为气滞。

治疗:虽然本病病饥不外虚实两端。然虚与实又常相互兼夹,或虚中兼实,或实中夹虚。如:肾阳虚血失温运,可血滞成瘀;血虚气弱,运血无力,可涩滞为瘀;肝郁气滞,子病及母,可致肾虚。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因阴盛血寒所致更为多见,临证须“谨守病机”,掌握因果之转化,病证之演变。多从活血养血论治,用四物汤加味。药物组成为: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姜半夏、厚朴、山药、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薄荷;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泽兰、丹皮、牛膝活血祛瘀;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以补益气血;阴虚血热者,加丹皮、麦冬、地骨皮、玄参滋阴凉血生津。

3、月经前后不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预期”等。辨证要点:本病辨证府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少腹胀甚,连及胸胁,脉弦者为肝郁; 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部酸痛,舌淡,脉细弱者为肾虚。

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由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度引起,治疗上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以养血活血、益气行血为治则,方选四物汤合黑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柴胡,陈皮、郁金、牡蛎、山药、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薄荷,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泽兰、丹皮、牛膝活血祛瘀;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以补益气血,阴虚血热者,加加丹皮、麦冬、地骨皮、玄参滋阴凉血生津。

4、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辨证要点:从经色、经质,结合脉让辨其寒、热、虚、实:量多,色淡质稀,短气乏力,舌淡脉虚者为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口渴便结,舌红脉数者为血热;量多,色黯有块,伴小腹疼痛舌紫,脉涩者为血瘀。

治疗:月经过多是冲任损伤,经血失于制约,不循常道所致,治疗上根据气虚、血热、血瘀等证型,予以四物汤加减调经止血治疗。药物组成为: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姜半夏、枳壳、炙甘草。加减:根据凉血、活血、养血的不同意图,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或炒炭用,川芎用量宜小,常用量为6g,取其行气开郁,临症加减,血热甚者加丹皮、玄参、牛膝;挟瘀者加红花、郁金;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知母、山药。

5、月经过少及闭经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3Oml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辨证要点:从经色、经质、有无腹痛,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虚实;虚证-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实证-经色多紫暗、有块或质稠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多为突然经量减少。

治疗:本病的治疗须分辨虚实,虚证者重在补肾益精,或补血益气以滋经血之源;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因本病虚多实少,以肾虚为本,故治疗以补肾益精为大法,同时需结合病史、症状、舌脉辨证用药,尽早的回复月经生理。结合临床,月经过少病机主要分为肾虚、血瘀、血虚、痰湿。主要治疗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化湿行气等方法为主。药物组成为: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丹皮、麦冬、姜半夏、厚朴、山药、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栀子,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虚证,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以补气提升,固冲止血;阴虚血热者,加丹皮、麦冬、地骨皮、玄参滋阴凉血生津。

治疗:月经过少的治疗都本着补肾疏肝养血活血的原则,灵活的采用四物汤减川芎加滋肾填精之品,方中配以熟地、山药、茯苓等健脾养血之品,以使经血生化有源。

6、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辩证要点以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行经时间延长,量少,色淡,质清稀,伴倦怠乏力,舌谈,脉弱者为气虚;行经时间延长量少,色红,质稠,舌红,脉细数者为虚热;行经时间延长,色紫暗夹血块,小腹痛,舌紫暗,脉涩者为血瘀。

治疗: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或气虚血行迟滞,致瘀血阻滞冲任,新血不得归经;或由阴虚内热,虚火妄动,扰动血海,血海不宁;或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所致;治疗上以调经止血为主。药物组成为: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姜半夏、厚朴、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栀子,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虚证,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以补气提升,固冲止血,阴虚血热者,加丹皮、麦冬、地骨皮、玄参滋阴凉血生津,黄柏、知母直折下焦相火,牡蛎、龟板潜降亢之阳,使升降平衡。经质浓浊黏稠或挟血块,其气多腥臭,脉数者,前方再加黄柏、香附、甘草。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制半夏、川芎、生地、当归、赤芍、荆芥、薄荷、葛根、泽兰,加减:益气养血,固摄气血,去辛温走窜之川芎,加乌贼骨、仙鹤草固涩止血,香附、丹皮凉血止血,

7、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经间期出血。辨证要点: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及全身症状进行辨别,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粘稠者为肾阴虚;经间期出血量稍多或少,赤白相兼,质地黏稠者为湿热;经间期出血量少,血色黯红或夹小血块者为血瘀。

治疗:本病的治疗重在月经后期,以滋肾养血为主,兼以清热、除湿、化瘀。药物组成为:生地、白芍、地骨皮、丹皮、麦冬、姜半夏、枳壳、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栀子,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虚证,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以补气提升,固冲止血,阴虚血热者,加丹皮、麦冬、地骨皮、玄参滋阴凉血生津,黄柏、知母直折下焦相火,牡蛎、龟板潜降亢之阳,使升降平衡。经质浓浊粘稠或挟血块,其气多腥臭,脉数者,前方再加黄柏、香附、甘草。

8、崩漏

妇女在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病”,又称“崩小”、“ 漏下”。辨证要点 本病主证是血证,故辨证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的特点,结合舌脉,发病的久暂,辨其虚、实、寒、热。

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者,多为热证;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难尽,色淡质稀,多属虚证;经血非时而至,时崩时闭,时出时止,时多时少,色紫暗或伴腹痛者,多属血瘀;经血崩不止或久崩久漏不止,色紫黯,质稀,多属寒证。

治疗:崩漏病有以崩为主的,有以漏为主的,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的,或经日久而忽然血大下的。久崩多虚,久漏多瘀。崩为漏之甚,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即能成崩;漏为崩之渐,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时常交替出现,且病因病机基本一致。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主要为虚、热、瘀。虚包括脾虚血失统摄,不能制约经血;肾气虚封藏失司,冲任气血不固,或肾阴虚失守,虚火动血,遂致崩漏。热有阳盛血热、阴虚内热、肝郁化热、内蕴湿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瘀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灼血瘀,瘀阻冲任、胞宫,致血不归经而妄行。在发病初期,以上某个单一病因可起主要作用;然至中后期,崩漏日久,失血耗气伤阴,气阴(血)俱虚,因虚致瘀,且离经之血为瘀,虚、瘀生热,热可动血耗血,热灼经血又使瘀、虚加重,如此因果相干,虚实夹杂,形成恶性循环。故至后期多为气阴(血)两虚夹瘀的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应分清标本缓急,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治标治本之法。治标用于暴崩之际,治本则待血势缓减或血止后,调经之时进行调治。明代方约之《丹溪心法附余》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药物组成为:生地、白芍、地骨皮、丹皮、麦冬、姜半夏、枳壳、炙甘草。加减:肝郁血热者加丹皮,栀子;血块夹瘀者加桃仁、红花;虚证,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以补气提升,固冲止血,阴虚血热者,加丹皮、麦冬、地骨皮、玄参滋阴凉血生津,黄柏、知母直折下焦相火,牡蛎、龟板潜降亢之阳,使升降平衡;经质浓浊黏稠或挟血块,其气多腥臭,脉数者,前方再加黄柏、香附、甘草。

四、诊疗特点

1.“治病必求其本” 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调经是通过治疗使月经病得以痊愈。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临床上常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气血、补肝肾为主,气血协调则五脏安和,经脉通畅,月经自调。

调经诸法,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以肾为主导,故调经之本在肾。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血是月经的主要成分,血旺则月经正常。血能濡养脏腑,使脏腑功能正常以更好的统血生血,如果血受寒、热、虚、实等诸端病因的影响均可导致月经病。 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清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血海充盈,统摄有权,月经的期、量可正常。用药不宜过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因阻脾阳。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功能正常,其法或通过肝、脾、肾之治,或通过调气血以调冲任,或直接调理冲任。冲任气血和调,自无经病之患。其次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白调。

2.“见血休治血,见气休治气”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辨证以血热(血分实热、阴虚血热)或湿热扰冲为多见,亦可见脾肾气虚,每症都可因出血而致瘀,兼夹血瘀之证。辨证中应特别注意疾病的转化,血热证阳盛伤阴,失血耗气,可出现血热兼气虚证;素体阴虚者,失血日久,气阴两伤,常出现气阴两虚夹血热证,辨证中应注意“见血休治血”,应本着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及时调整治法方药,但具体治疗方药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月经先期,重在调整周期,以平时服药为主,若先期伴见量多,则经期加用止血药。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的治疗,出血时应“急则治其标”,以止血为主,务在减少经量,减轻对阴血的进一步耗伤,故经期服药非常关键。但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失于调治可能发展为崩漏,还需调经与止血并重,宜平时调经、经期佐以止血,标本兼治。若久漏有瘀血内阻之象,当需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通为止,使经血畅行,通过活血化瘀达到止血目的。此类月经不调的辨证调经治疗,育龄期妇女要注意有无肝郁化热的征象,注意调肝疏肝,清解郁热。有生育要求者应重视中药调经促排卵治疗,常用补肾养血促卵泡发育,活血通络、辛散理气以促排卵。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则要注重培补脾肾,对更年期妇女因月经“太过”出现贫血、甚至暴崩久漏致严重贫血者,可以适当佐以中药促绝经治疗,选择滋肾阴、泻相火、清热凉血之品。

3.“以和为贵”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也是中医药调经的优势病种之一。治疗宜辨证结合辨病,抓住血热、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清其太过”,以调经止血为目的,针对其热、兼顾其虚,重视血热阴亏、气虚血瘀的病机。崩漏病重症,往往可因热伤阴,因热致瘀,或失血耗气伤阴,或因虚致瘀,虚实夹杂,热、虚、瘀因果交织,形成了复杂的病理机转。临证时审证求因,协调阴阳,调和脏腑,热者清而和之,寒者温而和之,实者消而和之,虚者补而和之,湿者燥而和之,燥者润而和之,上者下而和之,下者上而和之;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逆经、经间期出血、经断前后诸证、经期延长”等月经病证常以“补血、清热凉血”为主,论治“月经后期”常以“补血、理气、温里”为主,论治“崩漏”常以“补血、补气、理气”为主,论治“月经过少、闭经”常以“补血、理气、活血化瘀”为主。总之,本病治疗宗旨是调节机体阴阳、冲任气血的盛衰,治其太过,使之恢复常度,“以平为期”“以和为贵”。

4.治宗丹溪、以四物以为基础 四物汤处方药虽四味,各有所擅,方中熟地黄味甘性温质润,入肝肾经,长于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为养血补虚之要药,故为君药;当归味甘性辛温,归肝心脾经,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血病之气药,兼具活血作用,且为养血调经之要药,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臣药;佐以白芍收敛肝阴以养血,加强熟地黄的滋阴养血作用;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下调经水,中开郁结;阴柔补血之白芍、熟地黄与辛香之当归、川芎配伍,补血调血,动静结合,补血不滞血,和血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为“四物汤乃妇人众疾之总司也”,而月经病之病机总以气血失调为本,或气滞或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血虚等,均与四物汤调理气血之宗旨十分吻合。所以,凡月经不调者,皆当以四物汤为主治,如果经候过多,而腹中作痛绵绵无休止者,属血虚,四物汤倍加当归、熟地黄。兼气虚者,本方加人参、黄芪。挟寒者,加干姜。如果属气血实证,表现为经候将来,腹中阵阵痛,乍作乍止者,血实宜攻之,本方用生地黄,加黄连、香附、桃仁、红花、玄胡索、丹皮之类。如果经水常不及期而行者,血热也,本方用生地黄,加黄芩、黄连、白芷之类。又认为经水常过期而来者,瘦人多应是血少,本方倍当归、熟地黄,加黄芪、甘草,少佐以红花、桃仁,以为生血之引用也。对于肥胖之人,往往是气虚挟痰,阻滞升降然也,用四物汤去地黄,加参、芪、甘草、茯苓、半夏、陈皮、香附等药。若经水常过期而紫黑成块,且伴腹痛者,常由血热所致,四物汤中用生地黄,加香附、丹皮、玄参地骨皮之类。对于过期而血色淡者,痰多血少所致,四物汤用生地黄合二陈汤煎服。